|
城市形象塑造與歷史街區文化塑造研究时间:2023-03-02 隨著社會大眾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人們對非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步增加。在此背景下,人們對城市形象的塑造展開了深度的思考研究。而歷史街區文化作為城市歷史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城市形象的塑造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城市歷史街區既是一座城市歷史發展脈絡的縮影,又是由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傳統生活共同構筑的一個有機整體。其有著頗具地方韻味的建筑群和富有生命力的傳統人文風情,可以讓人們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并獲得心靈上的熏陶。同時,歷史街區還是一座城市特有形象、地域文化價值的重要體現,并且會伴隨城市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改變。歷史街區文化的塑造不僅是對城市居民歷史記憶、文化習俗的繼承,還是對城市形象的深度挖掘和重新塑造。近年來,我國在城市建設方面取得了矚目成果,但與此同時,城市建設也表現出同質化、普遍性,以及城市形象缺乏地域特色等問題。對此,歷史街區文化塑造在我國城市形象塑造中顯得至關重要[1];诖,本文將對城市形象塑造與歷史街區文化塑造進行研究分析。 城市形象的相關概述 一座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是一系列要素共同作用、影響的結果。城市形象,則是通過對一座城市的各種要素進行全面整合、系統概括而形成的。因此可以說,城市形象是城市整體的公眾形象,并且充分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內涵、特色及發展方向,其尤為強調人們從各個層面對城市的綜合印象及整體文化體驗。城市形象既包括街道、建筑、廣場、公共藝術品、標識系統等物化的硬件系統,又包括一座城市的精神內涵、人文風情、社會觀念等非物化的軟件系統。其中,物化的硬件系統是依托系統規劃設計,可以讓人們直觀感受到的;非物化的軟件系統則是基于城市居民的日常行為方式、社會觀念、審美情趣等得以體現的,同時依托文化傳播,能夠提升人們對城市的認知水平。 歷史街區的相關概述 歷史街區的概念首次出現于1933年國際現代建筑協會發布的城市規劃綱領性文件《雅典憲章》,其中指出,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及地區都應當得到妥善保護,而不應當對其進行破壞。在這一文件發布之后,國際上越來越多的政策性文件也紛紛引入了“歷史街區”這一概念。比如,1987年第八屆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上發布的《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華盛頓憲章)》,將歷史街區界定為城市的古老中心區或者其他保存有歷史風貌的地區。 我國則于1986年正式提出對歷史街區進行保護,國務院在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時提出,對于歷史文化名城,除去要評價其歷史、文物古跡等因素外,還要評價城市現狀格局及風貌具有歷史特色與否,同時還要有一定的代表城市傳統風貌的街區。2002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正式將歷史文化街區納入不可移動文物的范疇。之后,2008年國務院出臺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以及2018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標準》,對歷史街區的概念進行了進一步的總結完善。 城市形象塑造與歷史街區文化塑造之間的關聯性 城市形象塑造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20世紀下半葉,一些學者將企業形象、組織形象概念與城市研究領域進行有效結合,提出了具有時代特色的CIS概念。這一概念可以理解為城市形象戰略,抑或是城市識別系統。在此基礎上,中國美術學院的成朝暉教授在其著作中指出,城市形象塑造主要涉及城市形象理念識別系統,城市形象行為識別系統,城市形象視覺、聽覺、嗅覺識別系統,以及城市形象景觀識別系統等六大系統,這些系統共同構筑起了全面的城市形象識別系統。當人們走進一座城市,瞬間便與該城市的街區實現了充分融合。街區承載著城市中的生活、商業、交通、休閑等各種城市的外顯特征。而這一系列內容的整合同時是城市內涵的重要體現,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座城市大體全面的形象[2]?梢哉f,城市中的歷史街區不僅是城市歷史發展的凝結,還是城市發展歷史脈絡的彰顯。對城市歷史街區文化的塑造,既是對城市居民歷史記憶、文化習俗的繼承,又是對城市形象的深度挖掘與再塑造。因此,城市形象塑造與歷史街區文化塑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F基于成朝暉教授提出的理論,對城市形象塑造與歷史街區文化塑造之間的關聯性展開進一步分析。 一是從城市形象理念識別系統角度來說,不同城市有著各不相同的發展方向、城市形象理念。城市形象理念識別系統作為城市精神文明、綜合價值觀的集合,涵蓋了一座城市應當具備的風格、類型的定位等,為城市定位提供了有力依據。對于城市歷史街區的主題設定,除去考慮歷史街區既有的文化主題外,還要結合城市形象理念進行確定,歷史街區的主題設定不僅要能夠反映城市的面貌,還要能夠調動城市文化記憶,激發情感共鳴,構建起一種文化行為模式,成為城市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是從城市形象行為識別系統角度來說,這一識別系統簡言之是基于城市居民的行為所形成的行為方式、人文風情、精神風貌等,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伴隨城市建設而不斷發展成熟,但其本質內容主要體現在城市歷史街區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這部分日常生活不僅是傳統文化、民風民俗的聚集地,還是歷史街區所需保留、開發的重要內容。 三是從城市形象視覺識別系統角度來說,這一識別系統主要依托圖文、色彩等視覺元素,表現傳達城市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具體包括城市公共設施、城市標識系統、城市色彩系統、城市戶外廣告系統等。歷史街區文化塑造同樣需要立足于街區的視覺形象,從街區文化切入,做好街區主題定位,繼而基于主題定位對各個視覺形象進行設計,最終由各個視覺形象共同完成對街區整體形象的呈現。 四是從城市形象的聽覺、嗅覺識別系統角度來說,這一識別系統通過對人們的聽覺、嗅覺感官進行刺激,使其得以被人們所識別,所以其表現出一定的可識別性、象征性特征。比如,有著“世界音樂之都”之稱的維也納,聲音是這座城市的一大代表;又如,每年九月到十一月,走在杭州街頭就能聞到撲鼻的桂花香,讓人如癡如醉。歷史街區文化塑造同樣可以引入聽覺元素、嗅覺元素,比如,走在蘇州歷史老街平江路上,所能聽到的評彈及昆曲演奏聲,抑或是當地居民用方言聊天的聲音,均可作為可識別要素,給人以別樣的感官體驗。又如,紹興倉橋直街上當地居民晾曬梅干菜,或者炒食梅干菜的氣味,同樣可以喚起人們對歷史記憶的追尋。 五是從城市形象景觀識別系統角度來說,這一識別系統主要是指城市中諸如街區、建筑、廣場、城市綠化、城市夜景等元素共同構筑的系統。歷史街區雖然是這一識別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有著自身專有的景觀識別系統,主要包括街區道路、歷史建筑、街區綠化、街區夜景等要素。這些要素是歷史街區風格、特色的重要體現,同時與城市形象景觀識別緊密相連。 城市形象塑造中歷史街區文化的塑造策略 構建“形”與“神”的全面統一 歷史街區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展與積淀而成的,不僅擁有頗具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筑風貌,還憑借其功能屬性承載了數代人的生活記憶。歷史街區的存在賦予了一座城市更加深厚的文化內涵。對于城市形象塑造中歷史街區文化的塑造,應當構建起街區“形”“神”的全面統一,其中,“形”指的是歷史街區整體風貌的外觀呈現,“神”指的是歷史街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對于歷史街區文化塑造而言,上述兩者缺一不可。 對于城市形象塑造中歷史街區文化的塑造,為使歷史街區的風格特色得到充分展現,應對其進行合理開發,在繼承歷史街區外觀風貌的基礎上,深度提煉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并推進對這些文化內涵的有力表達與呈現。 首先,應當對歷史街區中的商家店面進行嚴格管控,除去要保證售賣商品的質量外,還應當盡可能地賦予商品以街區特色,以此讓商品成為歷史街區文化的傳播載體。與此同時,還應當嚴格控制相同類型商家的數量。歷史街區的商業開發極大地影響著歷史街區乃至城市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因而必須對其進行嚴格監管。 其次,在歷史街區的旅游旺季,由于游覽歷史街區的游客會大幅增多,因此在此期間,對歷史街區環境氛圍的營造,勢必會極大地影響到城市形象塑造[3]。鑒于此,歷史街區可以借鑒一些旅游景區的管理手段。比如,預先借助相關媒體將各游覽時段的游客人數限值告知游客,以此將游客人數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區間。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實現對歷史街區的有效保護,還可以讓游客更好地領略歷史街區的魅力,進而對城市留下良好印象。 組織開展多樣豐富的文化活動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變遷,城市普遍表現出節日氣氛越來越淡的現象,各式各樣的民俗文化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而歷史街區作為承載了城市深厚傳統文化內涵的場所,恰好與我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等有著極高的契合度;诖,在歷史街區文化塑造中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可以讓歷史街區更具文化魅力。如此一來,歷史街區文化塑造也能夠更好地調動人們的參與積極性,并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弘揚,促進地方傳統民俗文化的繼承發展。 除去基于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組織開展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之外,還可以依據歷史街區承載的歷史文化組織開展文化活動,以此推出頗具歷史街區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動,并將其設置成歷史街區的周期性文化活動,定期開展,讓公眾潛移默化地形成一種慣性認識,一到時間周期,便能想到這座城市中的獨特文化活動[4]。比如,貴州、云南等少數民族聚集地擁有別具特色的民族風俗、美食、服飾等,這些均為當地組織開展各種文化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當地可以推出觀光體驗類文化活動,向游客展示少數民族的服裝、飾品等,還可以組織游客進行親自體驗制作,從而在提升游客旅游體驗的同時,加深游客對當地的印象,進一步推動地方文化傳播弘揚。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必須要確保其與歷史街區所在城市的城市特色文化相契合。只有立足于城市特色文化,開發具有城市特色的活動,才能讓文化活動更接地氣、更具吸引力,再加上歷史街區的融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城市特色文化,進一步切實推動歷史街區文化與城市形象的協同塑造。 推進歷史感與現代感的有機融合 對于城市形象塑造中歷史街區文化的塑造,切忌一味執拗于歷史街區的歷史性,對城市歷史文化進行生硬傳播,而是應當充分把握歷史街區的歷史感,推進其與現代城市的現代感有機融合,以此讓人們在置身其中時可產生更深刻的融入感、代入感。 首先,可以發揮歷史街區的商業屬性,基于對人們消費需求的滿足,推進歷史街區歷史文化符號與現代產品的有機融合,從而讓歷史街區的歷史文化能夠以物化的形式在消費市場中得到傳承弘揚。在此過程中,可以加大對歷史街區歷史文化特色的開發力度,并以此為基礎設計開發各種能夠反映城市形象的文創產品,塑造獨特的城市文創品牌,以現代的方式傳達城市歷史文化內涵,提升人們對城市的認知水平[5]。比如,在我國臺北市迪化街歷史街區,文創產業就得到了高度發展。設計人員圍繞街區歷史文化,設計開發了豐富多樣的文創產品,實現了對大稻埕迪化街特色文化元素的充分展現。 其次,鑒于歷史街區所具有的歷史性,其中的大多數建筑、公共設施等無法與城市保持統一,甚至存在一定的陳舊、老化問題。對此,在保留歷史街區歷史感的基礎上,可以引入現代化管理手段,推進對歷史街區歷史建筑、公共設施的維護修繕,從而在塑造歷史街區文化的同時確保其安全性。有效利用合理的手段,推進歷史感與現代感的有機融合,讓歷史街區文化塑造更好地助力城市形象塑造。 總而言之,歷史街區文化是城市歷史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形象的塑造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因此,相關人員應圍繞如何更有效地構建城市形象塑造與歷史街區文化塑造之間的和諧關系進行探索研究,明確城市形象塑造與歷史街區文化塑造之間的關聯性,從構建起“形”與“神”的全面統一、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推進歷史感與現代感的有機融合等不同方面著手,切實打造出更具歷史文化底蘊的現代城市。
參考文獻 [1]陳晨,譚許偉,由宗興,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困境與展望——以沈陽市中山路為例[J].城市規劃,2016,40(S1):74-78. [2]張新航,孫瑩銳,于洪竹.歷史文化街區品牌重塑與城市形象傳播[J].傳媒論壇,2021,4(19):110-111+113. [3]郭凌,王志章.歷史文化名城老街區改造中的城市更新問題與對策——以都江堰老街區改造為例[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04):6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