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箏樂中音樂元素的現代性與傳統性分析时间:2023-04-07 箏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彈撥類樂器,流產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其見證了我國音樂藝術發展的歷史脈絡[1]。所謂傳統,并不等于曾經發生的一切歷史痕跡,而是具有選擇性、批判性、借鑒性的為社會所承認的智慧集成與知識沉淀。所謂現代,也不意味著社會上大面積流行、認可、追捧的當代成果與主流風向,而是經得起歷史考驗和未來推測的能動反應和有效反饋。中國箏樂,只有處理好音樂元素現代性與傳統性的辯證統一關系,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傳統基因,結合當今時代條件進行創新,才有可能鑄就新的歷史高峰,實現可持續發展。 箏樂定弦調式音階的傳統性與現代性分析 定弦調式音階的傳統性 音階是音樂的“骨架”。五度相生律及純律是中華民族音樂調式音階、樂器定弦的主要方法,由此,由宮(do)、商(re)、角(mi)、徵(sol)、羽(la)5個“正音”構成的五聲音階成為中國古樂的主要音階結構,并在此之上逐漸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音樂鮮明特色的民族調式,即五聲調式和七聲調式構成的中國五聲性調式。作為典型的中國傳統樂器之一,古箏是五聲音階樂器,往往以五個音組成一組音階。所以,箏樂自誕生以來,就體現出“五聲并用”的鮮明特征,即多采用五度相生法定弦,不帶半音,并強調小三度諧和關系,以進一步產生優美的旋律[2]。 定弦調式音階的現代性 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傳統箏樂作品雖然都是五聲音階的,且基本都以五聲調式為主,如D大調箏曲、G大調箏曲,但是卻能體現出中華民族深沉雅致的文化,能讓人的靈魂得到升華;跁r代發展的需求,我們也應看到其局限性[3]。與西方的七音樂譜有別,由于五聲音階只有宮、商、角、徵、羽(1、2、3、5、6),沒有4、7,因此難以發揮左手演奏技巧的作用,演奏現代作品比較吃力。所以,根據樂曲需要,再加上受人工調式的影響,國內作曲家常常會根據自身創作需要,派生出其他音階,以此來豐富樂曲的調式調性,尋找一種沖突的美感。從現代性箏樂作品來看,為了讓箏樂創作有更多可選擇的音,能夠展示具有強烈現代性的藝術,其定弦方式多以人工定弦為主,有的以傳統五聲音階為基礎,但是是一種非傳統的五聲音階定弦方式,這種方法主要是在保留中國五聲性調式的基礎上,對調式中的特定音進行升高或降低,或加入民族音樂特征音。有的則使用自由混合定弦,以西方調性對傳統五聲音階進行適當性轉換,以fa、si改編傳統五聲音階中的某個部分,在整體上表現出西方調式游移于傳統音階的融合性特征。如《長相思》不滿足傳統五聲音階定弦方式,其通過兩組不同宮交替的定弦方法,結合西方現代作曲技法,使樂曲調式、調性得以變化。 箏樂曲式結構的傳統性與現代性分析 箏樂曲式結構的傳統性 傳統箏曲結構相對隨意,具有形散神不散的飄逸性,可系統分為八板體和連綴成套。其中八板體中的八板是一種曲牌名,一般是由2/4節拍的6、8小節或4/4節拍的3、4小節組合成起承轉合的八個樂句,節拍規范,結構嚴謹,重在形成有規律的周期循環[4]。連綴成套主要指將同主題的幾個音樂曲子連綴成一個整體。如《漢江韻》《山坡羊》《幸福渠》都是由幾個速度不同的段落組合而成的曲子。 箏樂曲式結構的現代性 與傳統箏樂結構不同,現代性箏樂曲式結構并無規律可循,其融匯了西方作曲技法,屬于民族化的西方曲式結構。也就是說,現代性箏樂結構并無固定的范式,體現出一定的自由性和隨意性,沒有按照固定套路進行結構布局,每部箏樂作品的結構形式都會隨著作曲家的個人思想與創作習慣而變化。 箏樂演奏技巧的傳統性與現代性分析 箏樂演奏技巧的傳統性 左手是古箏的魂,傳統箏樂以做韻為中心,習慣用右手指彈,即右手彈弦,一般是為了出音,通過托、劈、挑、抹、剔、勾等彈弦動作,掌管有效弦長部分彈奏。用左手司,即用左手按捺右手所彈琴弦,其作用以潤色為主,突出修飾聲音,借助按音、顫音、滑音等各種按弦技巧,把握起、收、回、落等動作變化,控制樂曲的色彩與音韻。從整體來看,箏樂演奏的傳統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彈按尾隨”,二是以韻補聲。這也說明,在傳統箏樂演奏過程中,左右手雖然分工明確,但是有著明顯的順序之分,其中為眾多箏樂表演者所認可的,是右手撥彈后左手制音,并將左手視為箏樂的靈魂,以彌補箏弦五聲的不足。 箏樂演奏技巧的現代性 與古代箏樂創作者、演奏者不同,現代視野下的中西音樂文化交融程度更深,演奏技巧與知識獲取的渠道更為寬廣,不再局限于家族承襲、師徒傳授,F代箏樂創作者、演奏者在演奏箏樂時,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而是努力學習新穎的音樂表現手法,借鑒其他箏派演奏技法,并用于創作及演奏,以擺脫傳統箏樂演奏技法下的指序依附關系,豐富箏樂的演奏技巧。箏樂的現代性特征之一在于,演奏者以音響效果表達為中心,在繼承打、勾、抹、托技法的基礎上,發揮左右手的優勢,融入右手的新技巧,創新左手以韻補聲的技法,實現左手技術右手化。 具體而言,可分為以下三類演奏創新技法,一是彈奏類演奏創新技法,包括突出速度和均勻性的快速指序法。該演奏技法速度快、干凈利落,提高了無名指的演奏地位,考驗每個手指的靈活性,需要手指靈活快速,上下左右反復顫動琴弦,注意左右手的配合。強調密度的搖指法,能夠有效克服樂音持續時間不長的缺點,要求手呈半握狀態,以拇指或食指為發力點,以手腕為支點,運用手腕的指法做“劈”和“托”動作,手腕向下壓并輕松轉動,向里或者向外快速彈弦。該演奏技巧適應不同場景,收放較為自如,既能夠做細微聲音的弱搖,營造一種由近向遠傳播的意境,使彈出的聲音更有余韻,也可做氣勢磅礴的強搖,演奏出長音效果。由煞弦和止音構成的掃指法,需要注意手臂放松,有規律地掃一下,使音強而不躁。二是拍擊類演奏創新技法,模仿打擊樂演奏形式,要求演奏者根據樂曲旋律與情感選擇拍擊對象,使用手掌、義甲有節奏地拍擊古箏的不同位置,如琴盒、琴蓋、琴體底板、琴體,通過調節手掌拍擊力度,形成拍擊的音色變化。三是摩擦類演奏創新技法,與打音功能較為相似,重在模擬某種自然效果。其主要包括義甲摩擦和手掌摩擦兩種技法,由左右手、義甲的大小撮發展而來,手掌或義甲與琴快速摩擦后迅速離開,形成從左往右的快速張力,功能是模擬自然界的各種聲音,如刮風,起到營造意境,讓聲音更加豐富的作用。左手新型技法的問世開闊了箏樂演奏技法發展視野,賦予了箏曲極強的張力。以《秦土情》為例,掃搖出現在快板結尾處,由搖指開始層層遞進,最后以大力的掃搖結束快板,表現出迂回跌宕的旋律。此外,傳統箏樂演奏往往以獨奏為主,現代性箏樂演奏方式則較為多樣,既有獨奏,也有伴奏、合奏。 箏樂創作的傳統性與現代性分析 箏樂創作的傳統性 傳統箏樂創作者多以文人群體、民間藝人為主。創作者的群體認知性局限和職業性質,使得傳統箏樂創作素材與主題多與創作者的自身生活相關,包括傳統思想、文化意味以及內心情感三個大方向?v觀傳統箏樂創作主題與表現內容,其中自然題材居多,這類傳統箏樂作品多以創作者所見的自然風景為創作靈感,或抒發由山川美景帶來的人生思考,或借助自然景象隱喻內心情感,達到以景抒情的效果。抒發個人情思的傳統箏樂作品也不在少數,這類傳統箏樂作品有地域生產生活的縮影,也有喜悅、熱愛、悲傷、憂愁等情思的爆發,如《漢江韻》《四合如意》《春澗流泉》《鶯囀黃鸝》《蘇武思鄉》《蕉窗夜雨》等。此外,還有描述官場和帝王生活的箏樂作品,如《漢宮秋月》等。以《漢宮秋月》為例,該箏樂作品屬于八板體曲式結構,整個樂曲旋律緩慢舒展,表達了古代宮廷中宮女不得自由、哀怨悲愁的情緒。 箏樂創作的現代性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箏樂。就箏樂創作而言,時代性不僅指的是箏樂創作技法與演奏技巧的推陳出新,還包括箏樂創作內容與主題的與時俱進。箏樂創作應當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只有這樣,其才符合箏樂發展的歷史規律,才更容易被社會公眾所接受。具體來看,箏樂創作素材與主題的現代性體現為創作的多元化。其中既有自然題材與地域題材,也加入了大量時代性元素。前者與傳統箏樂創作主題一脈相承,比如在自然題材方面,有《建昌月》《洞庭新歌》《銀河碧波》等,這些箏樂作品反映了祖國山河的壯美,表達了作曲家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認同,對世間萬物的感受,為聽眾描繪了山清水秀的自然畫面;在地域題材方面,有王建民的《西域隨想》、蔡東鏵的《敦煌·驚夢》等,這些箏樂作品以地域文化與地域風情為依托,體現出地方音樂風格特色,能夠讓聽眾在聆聽中感受一個地域空間的特色風土人情。后者多是謳歌時代和反映社會的箏樂作品,如尚靖雅的《巾幗故事·中國夢》等,這些作品結合現代文化,投身于社會實踐,展現了時代新貌[5]。 箏樂音樂美學的傳統性與現代性分析 箏樂音樂美學的傳統性 箏樂本身就是一種音樂美學的體現。無論是描述大自然,還是抒發內心情感,無論是中國五聲性調式,還是“彈按尾隨”演奏技法,這些箏樂表象的背后,都滲透著關注人的生命這一核心理念,體現出一種天人合一的音樂美學思想。傳統古箏作品音色優美,辭賦高雅,音符清脆婉轉,旋律虛幻空靈,如同真摯情感與智慧哲學的結合,能夠在深層次上構筑人的“音樂想象”。這樣的音樂表現突出對音樂關系的內在加工,能夠使人在演奏或欣賞過程中進行聯想體驗,延伸情感,調適心理,振奮精神,有利于培育人文精神,使人獲得心靈的解放與自由。顯然,箏樂的傳統性音樂美學特征,是晦澀、意境,是由心而動、有感而發,是藝術高于生活,其善于將深刻的人生哲理、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用清新活潑、俊逸灑脫的音樂意境加以詮釋和闡述,其隱藏著原始樸素的情感,講究“文樂結合”,重在教人們分善惡,辨美丑,能凈化人的心靈,使人內心愉悅。 箏樂音樂美學的現代性 在現代化背景下,隨著中西方音樂文化的交融、社會文藝產品的豐富供給,以及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裕,人們的音樂審美特征發生顯著變化,其中較為明顯的是人們不僅關注箏樂的情感價值,對箏樂視聽效果的要求也逐漸提高。特別是在新媒體發展迅猛的今天,快速的生活節奏、聽覺藝術類型的多元化,以及短視頻的廣泛流行,讓人們逐漸提高了對箏樂的審美要求。人們不再滿足于悠長、寧靜的傳統音樂風格,更向往直接的感官刺激,追求節奏快、“多元主義”、“效果爆炸”的音樂美學,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在此背景下,我國箏樂并沒有跟隨時代潮流,摒棄音樂藝術的深刻性、豐富性,而是朝著多維性發展,守正創新,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連,在繼承傳統箏樂創作理念與演奏技巧的同時,積極汲取本民族音樂語言的優勢,主動與世界音樂藝術相融合,并在此過程中不斷進行創造性繼承與創新性發展的探索和創造,重點關注主客共建、音樂審美價值取向以及中華民族優秀音樂文化傳承。面對此類音樂美學命題,箏樂作品既要體現音樂藝術的價值,豐富樂曲的調式調性,也要不失情感、情緒、思想意識的表達,還要具有時代性、情感性、創新性等特征,并且要在可聽性與文化性上具有特色。箏樂創作者在創作素材與主題上要慢慢地向人文社科領域靠近,擔負起延續中華審美風范的重任,突出箏樂在構筑中國精神、繪制地方場景、陶冶情操、培育人格等方面的作用;在創作工具上要突破傳統箏曲材料的限制,打造新的“聽覺的藝術”,如揚州箏、潘氏箏等;在演奏技法上要對傳統演奏技法、音樂結構進行創新性發展;在音樂表現上要對舞臺表演、樂器配置等進行優化更新,如借鑒不同音樂流派的表現方式,采用復三部曲式結構,使用輪指技法,運用多段體單樂章曲式,創設沉浸式舞臺,等等,以便進一步促使箏曲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綜上所述,傳統視野下的中國箏樂,采用五度相生法的定弦調式音階,八板體和連綴成套的曲式結構,“彈按尾隨”與以韻補聲的演奏技巧,抒發個人情思的創作內容,是由心而動、有感而發的音樂美學;現代視野下的中國箏樂,采用人工調式定弦調式音階,模糊性與自由性的曲式結構,左手技術右手化的創新演奏技巧,增添了謳歌時代和反映社會發展狀況的創作內容,是具有時代性、情感性、創新性的音樂美學。
參考文獻 [1]許文軒,劉利連.中國傳統音樂元素在箏樂中的運用及其演奏分析——以《曉霧》《秦桑曲》為例[J].三角洲,2022(16):164-166. [2]張海南.由箏曲《蕣》的藝術特色引發對當代箏樂發展的思考[J].藝術品鑒,2022(30):164-167. [3]樊文君.傳統箏樂與現代箏樂的演奏技法及音樂風格比較[J].當代音樂,2022(11):94-96. [4]孔令雪.探究客家箏樂在多元表現形式中的藝術魅力——以《出水蓮》為例[J].四川文化藝術研究,2022(01):66-71. [5]陸媛媛,王安喆.管窺箏樂演奏左手技法“以韻補聲”至“以音表現”之流變[J].當代音樂,2021(09):75-77. [6]陳倩,蘇暢.當代古箏協奏曲創作的傳統意蘊與形式創新——以《臨安遺恨》《云裳訴》《如是》三部作品為例[J].人民音樂,2022(10):3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