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賦能學術圖書出版:改變與挑戰时间:2023-04-25 學術出版是研究人員向學術界傳播研究成果的主要方式之一,學術出版與學術傳播密切相關。數字技術的發展給各行各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出版業也不例外。尤其是數字媒體平臺的興起,使傳統學術圖書的紙質出版模式面臨著重大挑戰,同時,數字技術的發展造成了學術書籍出版和發行方式的重大轉變。現分析數字技術對學術圖書出版業的影響,包括出版模式的變化、閱讀習慣的演變,以及數字化對出版業諸多方面的影響等。 數字技術的發展有助于學術傳播 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在學術圖書和其他出版物上發表文章,與同行分享研究成果。而數字技術的發展消除了開放存。Open Access,簡稱OA)在技術上的障礙,這有助于研究成果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從全球視角來看,開放存取使發展中國家的研究人員能夠獲得與發達國家的研究人員相同的信息,有助于促進學術公平。在《柏林宣言》和《巴斯達聲明》等文件的推動下,開放存取對讀者趨于免費開放。一直以來,我國對學術著作的開放存取都持支持態度,并大力鼓勵科技出版由傳統的出版模式向開放出版轉型。開放存取倡導任何在網絡上有權限的人都可以獲得研究,而不僅限于那些購買書籍的人。內容的免費獲取致使研究人員、決策者和公眾可以獲得更多學術資源,這有益于學術傳播,但是以出版發行紙質圖書為盈利手段的出版社則遭遇了巨大挑戰,因此,開放存取未來必將重構出版業 盈利模式。 交互式圖書是在傳統紙質圖書的基礎上結合數字技術形成的出版物。數字技術使學術圖書能夠創建視頻、播客和動畫等交互式內容,用于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和參與度。交互出版的應用場景,除了業界熟悉的兒童讀物、繪本、文博畫冊等之外,近年來其在學術圖書尤其是教材中的應用越來越常見,如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的《運輸管理實務》數字云教材,提供了豐富的語音、微視頻、3D動畫等立體化的學習內容,學生可以在學習的同時記筆記、劃重點并隨時點擊互聯網上的相關知識鏈接,還可以在數字云教材里隨時發起討論和分享筆記。這是對知識點的立體化呈現,實現了交互式學習,具有傳統教材所難以企及的優勢。出版的交互不僅包括出版內容的交互,還包括產品供求雙方信息的交互。通過交互平臺,出版方可以獲得關于讀者參與、點擊率和內容消費模式的數據,準確地跟蹤和分析讀者行為,并以此為依據,為內容決策和營銷策略制定提供有效支持,從而對讀者行為和偏好進行及時反饋。 學術出版通常有更加嚴格的審稿流程和更高的出版標準,通常涉及同行評議(peer review)過程,也就是由該領域的其他研究人員對擬出版文獻進行評審,并就其質量和意義提供評價。同行評議是學術交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數字技術使研究人員之間的交流和協作變得更加容易,研究人員可以將數據存儲在在線數據庫中,不論研討者的物理位置如何,視頻會議和在線共享工作空間等信息溝通工具都可以使參與者同時進行交流,這也有助于促進該領域實現創新,并帶來更多合作項目。 數字技術帶來圖書消費方式的改變 數字技術已經對讀者的閱讀習慣產生了重大影響,并可能在未來繼續塑造人們消費信息的方式。以往,學術書籍主要以印刷形式呈現,讀者需要購買紙質圖書或從圖書館借閱圖書,以獲得相關學術知識。數字技術的發展使讀者以電子格式訪問書籍成為現實,改變了書籍的閱讀和消費方式。 內容載體的改變。電子書、有聲書等閱讀方式變得越來越常見,讀者可以將該類內容下載到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上,并在方便的時候閱讀,這使得讀者更容易獲得專業學術書籍,特別是那些可能很難找到印刷本的學術書籍。此外,數字技術使出版社能夠提供的書籍包含視頻、圖像和交互式內容等多媒體元素,這可以為讀者提供沉浸式的學習體驗。通過數字技術,出版社可以為讀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選擇。如數字平臺可以根據讀者的閱讀偏好推送相關書籍,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可以自行調整字體大小、背景顏色和其他元素,讓讀者的閱讀體驗更加舒適。 閱讀材料獲取渠道的改變。數字技術使人們能夠在線獲取大量閱讀材料。有了電子書、在線圖書館和其他數字平臺,讀者就可以隨時隨地訪問書籍、文章和報告。這意味著如今讀者沒有必要專門購買一本圖書來滿足自己的閱讀需求,也使得圖書的不可替代性被大大削弱。 閱讀習慣的改變。在數字技術的影響下,人們經常在移動設備上閱讀,故而難以集中精力閱讀篇幅較長的文本,更傾向于閱讀更短、更容易理解的內容,但學術圖書動輒數百頁,閱讀起來并不輕松。相反,在社交媒體、在線讀書俱樂部和各種網絡社區討論書籍、分享建議以及和其他讀者互動,成為讀者更加熱衷的事情。 數字技術帶來的學術圖書發行模式的變化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傳統圖書發行模式正在走向數字化、自助化、定制化。 在傳統的圖書發行模式下,出版社需要預先印刷大量的書籍,并存儲在倉庫中等待銷售,之后通過書店、超市、百貨商店等零售渠道發行圖書。這種模式對出版商的資金和庫存管理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數字技術的使用使學術圖書出版社的發行模式發生了變化。紙質圖書每多發行一本,就要增加一份印制成本,而以電子格式發行書籍并不會因發行數量的增加而使成本增加,相反,出版社可以以更低的價格為讀者提供內容產品。 數字技術的發展也使得作者擁有了更多自主權,作者可以通過在線平臺或專業自助出版機構實施自出版,在這種模式下,作者可以自主選擇圖書規格,自主安排出版流程,還可以借助平臺自主開展圖書營銷,甚至可以自行開展與讀者進行互動交流等售后服務。與此同時,作者可以獲得較大比例的圖書收益并承擔一定的出版和營銷風險。 圖書定制化發行的代表形式是按需發行,即根據訂購數量進行印刷,哪怕只印刷一本書。但按需出版并不意味著少量發行,如果選題適銷對路,也可能是大量發行的開端。這種發行模式真正做到了零庫存,大幅度減少了印刷以及與倉儲和運輸有關的成本,有效提高了學術圖書出版的效率,也使過去由于專業性太強、訂購數量太少而無法出版的學術圖書有了出版的機會。現如今,按需發行在國內外已經獲得廣泛的應用,且其在專業教材、學術圖書、古籍、專利文獻等圖書門類中更為適用。因此,學術圖書出版單位應該重視按需發行。 機會與威脅 從更大的覆蓋范圍和更低的制作成本,到增強用戶體驗和打造新的收入來源,數字技術給圖書出版行業帶來的機會不容小覷。 出版的數字化緩解了當前在實體印刷、紙張和運輸方面的緊張壓力,節省了成本;減輕了傳統印刷出版模式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使得出版更加低碳環保。此外,出版的數字化也為出版商提供了接觸受眾、提高生產效率和提升讀者體驗的新機會,也提供了收集和分析數據的新方法。相較于傳統印刷出版模式,數字化出版的一個顯著優勢是會擴大學術成果的影響范圍,能夠在短時間內將內容傳播至全球范圍內,這是以往印刷數千冊的學術圖書所難以達到的效果。數字技術還使得專著可以具備多媒體內容、超鏈接和搜索等交互功能,這些功能無法在紙質印刷品中呈現。另外,數字技術也為學術圖書更正和修訂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作者可以在數字平臺上及時更改書稿內容,而不像傳統出版模式那樣需要重印,遇到嚴重差錯還需將紙質圖書下架銷毀。數字技術還可以為出版機構創造新的收入來源,例如,出版社可以通過數字訂閱、按次付費和接受廣告投放等方式提高自身盈利能力,使得收入來源趨于多樣化。 然而,數字化帶來的威脅可能比它帶來的機遇更加顯著!2020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表明,2020年中國數字閱讀產業規模達351.6億元,增長率達21.8%;全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到4.94億,增長率達5.56%,與此同時,2020年人均紙質書閱讀量6.2本,比2019年減少了2.6本。有觀點認為,傳統出版物與數字出版物各具優勢,傳統出版一時難以被取代,兩者有各自的目標客戶和發展空間,而從最近的發展態勢看,兩者不再此消彼長,開始齊頭并進。 隨著電子書和數字閱讀設備的興起,讀者能夠隨時隨地訪問成千上萬的電子圖書,無需攜帶紙質書籍也能滿足自身的閱讀需求,這使得讀者對紙質書的需求下降,傳統圖書出版社難以維持印數和銷量。除了不必購買紙質書籍外,讀者無需付費便可以輕松地從互聯網上獲取數字圖書資源。數字內容獲取的便利性導致了數字盜版現象增加,使得作者和出版社更難保護自身的知識產權和收入來源。 數字平臺的興起使得作者可以在數字平臺出版自己的學術成果而不必通過出版社。雖然我國《出版管理條例》對出版資質進行了嚴格規定,但從國外經驗來看,如果作者更加重視學術成果的“發布”,那么他將有很多自出版平臺可供選擇,如Kindle Direct Publishing (KDP)、IngramSpark、Smashwords等平臺。這些平臺面向全球作者提供出版、營銷和分銷服務,出版形式包括電子書和紙質書籍。 京東、當當、亞馬遜等網絡零售商為讀者提供了價格低廉、種類豐富的圖書,它們聯合出版社將傳統的紙質出版物轉化為數字內容,通過數字平臺向消費者提供更多電子化的閱讀渠道;另外,有的網絡零售商通過收集和分析消費者數據,幫助出版商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和消費趨勢。這樣的零售平臺不僅讓線下書店難以招架,還打破了了出版業原有的各方力量間的平衡,沖擊了出版社在出版業中的主導地位。 在數字浪潮下,從讀者到分銷商,從內容到渠道,出版社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為了應對挑戰,傳統出版社不得不調整商業模式,如加大對數字出版的投資力度,與作者建立更加牢固的關系,開發新的產品發布渠道等。盡管做出了種種努力,學術圖書出版仍然面臨著圖書市場持續數字化帶來的重大挑戰。 積極主動應對數字化浪潮 學術圖書的出版內容通常涉及學術領域內的理論、研究方法、實驗結果和相關分析,其主要目標讀者是學者、研究人員和學生等具有一定專業背景的人群。和大眾圖書的讀者相比,學術圖書的讀者通常對前沿知識具有研究興趣,對技術進步、數字化發展更加敏銳。因此,學術出版社必須主動擁抱數字化,適應不斷變化的競爭格局,重塑經營理念、生產流程和運營模式,并基于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積極推動新技術與學術出版的融合發展,以保持自身在數字時代的競爭力。推動新技術與學術出版的融合發展需要從多個方面著手。 傳統學術出版模式已經存在多年,紙質書仍是大眾閱讀的主要載體,但學術出版社需要加大對數字技術和在線出版技術的投資力度,積極探索數字出版平臺、開放獲取等模式,積極反思和變革傳統學術出版的格局。 出版社內部應當建立數字化工作流程,并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和指導,讓員工在工作中逐漸熟練掌握相關技能和工具。在此過程中,尤其需要加強對員工數字素養的培養,包括對新技術的了解和應用,如組織內部培訓課程,邀請專業人士授課,引導員工使用數字化工具和技術進行編輯、出版和營銷等工作;還可以為員工提供學習資料和教程,讓員工自覺掌握新技術,以此推動學術出版高質量發展,如使用數字工具收集、分析和處理數據;平時還可以組織數字化學習小組,讓員工相互學習、交流經驗。 學術出版社、學者、科技公司和政府需要建立一定的合作機制,以促進新技術和學術出版融合發展。例如,建立數字化學術出版平臺,促進學者和出版社之間的合作,實現開放獲取出版,促進出版社的數字化轉型。開放存取是學術出版和新技術融合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可以使學術出版社更好地發揮新技術的優勢,推動學術界更廣泛地分享研究成果。此外,政府和相關機構可以通過出資支持相關出版項目,促進學術出版和新技術融合發展。 對于新技術的應用應當加強監管,以保障學術出版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出版管理部門和學術出版社需要制定相應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以保障數字化學術出版的質量和可信度。同時,政府有關部門也要對數字化學術出版加強監管,重視知識產權,保護作者和出版社的利益。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驅動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升級。“十四五”期間,在數字技術應用和新基建的支撐下,中國迎來新一輪數字化高潮。面對新技術浪潮,學術圖書出版更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主動探索和應用新技術,不斷創新轉型,努力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地位。 注釋 [1] 湛青.出版核心企業的主導作用與發展路徑研究——以圖書出版價值網為視角[J].中國出版,2016(06):53-56. [2]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我校首本交互式數字云教材出版上線[EB/OL].(2021-04-01)[2023-01-01].http://www.jcet.edu.cn/default.php?mod=article&do=detail&tid=1142386.html. [3] 馬荻文.按需出版研究現狀及發展方向探析[J].今傳媒,2015,23(04):62-63. [4] 孫婷,王健.數字時代學術出版融合發展的初步探索[J].出版廣角,2020(18):16-18. [5] 謝壽光.中國學術出版:現狀、問題與機遇[J].出版發行研究,2013(05):27-30. [6] 張凡,錢俊.我國學術專著OA出版探究[J].中國出版,2022(18):37-41. [7] 劉永靜.融合出版趨勢下高校教材出版的思考[J].傳播與版權,2022(02):43-45. [8] 彭麗霞.創新洞察與學術想象:我國出版學研究熱點和趨勢[J].中國出版,2022(22):49-53. [9] 李智玉.傳統出版的核心競爭力建設與轉型發展[J].科技傳播,2022,14(01):62-64. [10]朱建斌.從傳播知識到提供知識服務——圖書出版企業深入融合發展之思[J].傳媒論壇,2021,4(23):143-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