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史育人的傳播路徑調查 ——基于廣東省M市5所高校調查分析时间:2023-05-02 當前高校用好紅色資源育人的重要性日益突顯,但在理論和實踐中,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史育人面臨傳播困境,F選取廣東省欠發達地區高校數量較多的M市作為代表樣本,以黨史學習教育期間的新聞報道為統計數據,分析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史育人面臨的傳播困境的具體表現。在此基礎上探索性提出基于控制論傳播模式的雙主體傳播模式:共建案例式紅色資源庫、共享沉浸式紅色基因庫和共悟交互式紅色社區圈。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為了應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沖擊,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高地,也是思想交鋒的前沿陣地,承擔著“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的重要使命[1]。高校黨史育人工作既是黨史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用好紅色資源,對高校黨史育人工作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問題的提出 高校在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方面,應“加強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深化中國共產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2]。紅色資源是“紅色、文化和資源的有機整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開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動后形成的可被人民群眾開發利用的物質形態、信息形態、精神形態的歷史遺存[3]。區域紅色資源除了具備紅色資源的各種教育價值外,還在“融入在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緣優勢”[4]。但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紅色資源轉化為優質教育資源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路徑加以轉變”[5]。在現實中,“紅色資源的育人功能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其功能價值也沒有完全體現出來,更沒有取得很好的育人效果,這種困境主要體現在傳播、認同、內化三個環節”[6]。其中,“傳播環節是認同和內化環節的前提與基礎”[7]。在當前的黨史教育中,將區域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史育人中,并破解其傳播困境,已成為一個迫切的現實問題。 近年來,關于紅色資源傳播的研究逐漸增多。在大眾媒體時代,有學者從受眾角度提出紅色文化的“營銷傳播”,即根據受眾的特征進行傳播策劃,從而使傳播契合受眾的習慣,得到更高的“觸達率”[8]。因為“受眾是文化傳播的歸宿,他們決定了紅色文化傳播的有效性”,所以在傳播過程中也要重視“重建受眾意識”,通過媒介以及內容引導受眾“提升媒介素養”[9]。關于紅色資源傳播內容,有學者提出,在當代媒介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要“將理論變成故事,加速內容傳播”[10]。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學者們加大了對相應傳播策略的研究力度,提出根據不同類型進行渠道劃分,進而提高受眾“觸媒”效率的策略[11]。在理論方面,學者們在受眾、內容和渠道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對傳播主體的研究則較少。 歸根到底,高校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走出紅色資源在高校黨史育人中的傳播困境,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區域紅色資源融入M市5所高校黨史育人的傳播路徑調查分析 廣東省M市地處廣東省西部,GDP約和全國平均數持平。M市是廣東南路革命的重要活動區域,在革命戰爭年代,涌現了一大批革命烈士,紅色資源十分豐富。據不完全統計,M市現有老區面積5120.64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44.69%;全市有老區的鄉鎮(街道)103個;革命遺址達500多處,其中經省認定的有269個[12]。此外,M市高等教育資源也十分豐富,截至2023年3月,全市共有6所高校。因此,在該市開展區域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史育人的調查具有代表性。 在M市6所高校中,因為其中1所高校為近年新建,且是其他地區高校的分校,所以不列入本次調查范圍。本次調查選取5所高校為調查樣本,分別用A、B、C、D、E來表示。調查方式為對5所高校官網報道的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信息進行分析。統計時間段從全黨黨史學習教育啟動時間2021年2月1日起至2023年1月31日。調查內容根據筆者理解的區域紅色資源傳播路徑預設分為理論學習、參觀實踐、教學相關、校園文化和其他5類。經調查統計,其他類僅有5個,占比僅為4%。所以傳播路徑分為理論學習、參觀實踐、教學相關、校園文化和其他5類是具有較高信度的。 區域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史育人的傳播數量總體偏少 M市高校積極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其間報道的新聞達到359條,如下表所示。其中有2所高校的相關報道都達到100條以上;總體的區域紅色資源融入比例為21.7%,相當于每5次黨史學習教育中就有1次融入了區域紅色資源。有2所高校的融入比例達30%以上,有一所高校的融入比例最低,為2.4%,F階段M市高校利用區域紅色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比例整體偏低。
區域紅色資源融入黨史學習教育及黨史學習教育次數統計表
區域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史育人的傳播頻率相對集中 紅色資源記錄了中國革命活動,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在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學習的頻率相對較高。如圖1所示,首先是在7月1日建黨節前的6—7月,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史育人的傳播頻率高,其中6月18次,7月10次,分別排在第一和第三位,遠高于平均頻率6次/月。其次是9—10月的國慶學習熱潮。另外4月和12月也是一個高峰期,原因是隨著2021年2月黨史學習教育的啟動,4月迎來一波學習熱潮,而12月是學習教育總結期。其他時間段如2月(寒假期間)、8月(暑假期間)則處于低峰。圖1統計的數據集中反映了M市高校在融合紅色資源方面還停留在任務驅動階段,6—7月、9—10月呈現雙高峰,4月啟動期和12月總結期是另一個雙高峰,任務驅動特征明顯。
圖1 區域紅色資源融入黨史學習教育的傳播頻率統計(作者自制) 區域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黨史育人的傳播方式以實踐參觀為主 自2021年2月1日黨史學習教育啟動以來,M市高校的學習積極性普遍較高,通過各種方式進行革命歷史學習。但區域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史育人的傳播路徑比較單一,仍然以參觀實踐為主。如圖2所示,根據作者統計,實踐參觀方式有59次,占區域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史育人的傳播方式總數的76%;排第二位的校園文化僅有7次;此外,與教學相關的有3次!凹t色資源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質資源,同時通過紅色資源開展教育往往能夠獲得較好的教育效果,取得較大的‘產出’,而且在人力、財力、物力方面的投入都相對較小!盵13]M市高校目前在利用區域紅色資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得還不夠。 圖2 區域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黨史學習教育的傳播路徑統計(作者自制) 綜上所述,M市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積極性高,但在區域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史育人的傳播路徑方面,目前還存在總體傳播數量偏少,傳播頻率集中,傳播方式單一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觀方面為高?赡艽嬖谌蝿镇寗拥膭訖C,客觀方面為紅色資源傳播源解碼存在障礙。調查發現,紅色資源管理方與高校聯動較少,缺乏深入的協同。為破解當前的傳播困境,應增強紅色資源管理方與高校兩個主體的聯動,探索建立更適應新時期黨史學習教育要求的傳播模式。 校館“共建共享共悟”的傳播模式探索 隨著黨史學習教育的推進和深化,M市在具有教育意義的紅色資源點建立了革命紀念館。據筆者調查,M市大部分革命紀念館的建設主體和傳播主體都是分離的,其按照常規設置了館長、講解員,但沒有專門的宣傳人員。這種依托紀念館線下傳播的模式是一種線性傳播模式,“傳者”和“受者”都是單向的,雙方沒有或較少聯動。這種傳播模式很難適應當前黨史學習教育的要求。根據調查情況和對實踐探索的思考,筆者提出校館“共建共享共悟”的傳播模式。 理論基礎 原紀念館線下傳播的模式是一種典型的線性傳播模式:5W模式。紀念館方作為“傳者”,編輯了紅色展陳的“訊息”,通過紀念館等“媒介”傳播給高!笆苷摺,產生了系列“效果”。在這個模式中,高校很難達到黨史學習教育“知、情、信、行”合一的要求。此外,高校作為這種模式的“受者”,也很難將“訊息”再傳播給學生。 根據奧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論傳播模式,傳播是雙向性、循環性的。每一個傳播單位都兼有兩重身份:“傳者”和“受者”。傳播單位具有四種功能:傳送、接受、編碼和譯碼。每個主體都是編碼者、釋碼者和譯碼者綜合體。編碼和譯碼通過符號進行傳播[14]。從目前情況來看,高校具備紅色資源譯碼的基礎能力。一旦編碼同步,高校將釋放出強大的紅色資源傳播力。奧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論傳播模式適合目前校館雙主體模式,可以通過加強聯動促進區域紅色資源在高校的傳播。 校館共建案例式紅色資源庫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盵15]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受眾運用紅色資源進行學習的方式也在變化。筆者團隊曾經對22所高校4746名大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在黨史學習途徑偏好方面,大學生最喜愛的途徑是紀錄片、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在新媒體方面,短視頻最受大學生喜愛[16]。受內容、技術門檻和專業團隊等因素限制,高校和區域紅色資源供給方都無法單方面持續提供這些內容。校館共建則可以較好地配置內容素材和作品輸出;诖,校館雙方可以共建起符合時代和受眾需要的資源庫,融通“編碼”和“譯碼”的傳播門檻,從而使得紅色資源傳播有統一的依據,“釋碼者”的圈層擴大到學生群體,進一步增強紅色資源的傳播效能。根據教學學習的需要,該資源庫適宜以案例式數字資源存在。案例式紅色資源既可以直接用于課堂教學和理論學習,也可以由師生加工成主題視頻再進行傳播。筆者曾和學生一起參加M市黨員教育視頻比賽,學生借助紀念館資源完成作品的效率和質量較高,傳播自身作品的積極性也很高。校館共建案例式紅色資源庫可以推動傳播紅色文化成為高校黨史育人中自覺的主流傳播。 校館共享沉浸式紅色基因庫 黨史學習是一個“知、情、信、行”合一的過程,“要想方設法調動受教育者的情感”[17]!澳壳袄眉t色資源開展教育教學的主要模式仍然還是停留在認知教育的層面上,對情感環節的關注度遠遠不夠!盵18]參觀體驗是激發情感的重要途徑。隨著黨史學習教育的推進,各地革命紀念館數量不斷增加,基礎建設不斷完善。同時VR資源也在不斷增加。如截至2023年2月,“打卡廣東紅”小程序中192個實地打卡的紀念地,其中110個已實現VR打卡。如何利用現有的紅色資源充分調動學習者的情感?從目前情況來看,除增強展陳感染力外,還可以舉行公祭人民英烈、瞻仰教育基地等群體感化活動!案谢逃Ч巧羁痰、穩定的,通過群體感化教育,能夠使優良作風等深入廣大受教育者的心中!盵19]群體感化需要“直觀形象的感染”,實施過程中需要參與者沉浸在其中。高?梢栽诋數睾Y選一批沉浸力強,具有實施線上線下群體感化活動條件的紅色資源,逐步建立起能夠激發師生愛國愛黨情感的紅色基因庫。 校館共悟交互式紅色社區圈 “在主流意識形態傳播過程中,盡管優質的內容對于受眾的吸引力有著較強的決定作用,但受眾的喜好更直接地體現在對相關內容的認可、討論和參與等效果層面!盵20]革命紀念館如果被動地等待受眾前來參觀,而沒有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則很難起到長期教育的效果。根據筆者調查,受眾對線下傳播內容較為認可,但受眾認為革命紀念館在媒體上的出現頻率偏低,周圍群眾分享的意愿也偏低[21]。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31億[22]。高校師生是互聯網的生力軍,如果校館雙方打通線上線下的傳播渠道,那么紅色資源就能打破原傳播圈層。例如上海推行校館共建模式,與一大會址等紅色資源點建立協同合作機制,并且組建紅色文化傳播學生志愿服務隊,共同推動上海的紅色資源在高校乃至全社會的傳播。校館雙方應立足于現有資源,協作合作,通過統籌策劃,構建互動性強的紅色資源傳播矩陣。 結論與討論 本文基于廣東省M市5所高校黨史育人的傳播路徑調查,通過分析其目前存在的傳播困境,提出了以“奧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論傳播模式”為理論基礎的校館“共建共享共悟”傳播模式。通過調查分析可以看出,區域紅色資源融入M市5所高校黨史育人的傳播數量總體偏少,傳播頻率相對集中,傳播方式以實踐參觀為主,其主要原因是目前的傳播模式主要為依托紀念館線下傳播的線性傳播模式。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融通“傳者”和“受者”雙主體的校館“共建共享共悟”的傳播模式:共建案例式紅色資源庫,共享沉浸式紅色基因庫,共悟交互式紅色社區圈。本文可以為進一步探索區域紅色資源融入高校黨史育人的傳播路徑提供分析框架和實證調查方法,為欠發達地區利用區域紅色資源提高黨史育人效果提供參考。 由于研究資料等條件的限制,本文通過幾所高校官網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其科學性和推廣性還需要進行更多的驗證。另外,在實際中可能存在教師課堂融入區域紅色資源教學和師生到區域紅色資源點參觀等事件沒有在學校官網進行報道的情況,因此,本文提出的校館“共建共享共悟”的傳播模式論證還不夠深入。 注釋 [1]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 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求是,2021(10):4-18. [2]新華社.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Z/OL].(2017-02-27)[2023-03-20].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3]渠長根,聞潔璐.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綜述[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2(02):179-187. [4]楊現勇.區域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在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與策略——以江蘇紅色文化資源為例[J].文化學刊,2020(11):111-116. [5][6][7][13][17][18][19]朱小理. 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的方式及路徑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1. [8]曾振華.紅色文化的傳播價值和傳播策略[J].當代傳播,2008(06):97-99. [9]洪芳,王政,褚凰羽.紅色文化傳播中的受眾研究[J].新聞界,2011(02):19-21. [10]王宇龍.紅色文化傳播的時代價值——以“廣州紅色文化講習所”為例[J].傳媒,2020(01):61-62. [11]李斌.新時代贛南紅色文化傳播價值和路徑思考[J].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20,41(02):27-31. [12]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茂名市委黨史研究室.廣東省革命遺址通覽(第21冊)[M].中共黨史出版社.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 [14]丹尼斯·麥奎爾,斯文·溫德爾.大眾傳播模式論[M].祝建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15]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6]吳家豪,周海麗,何錚.新媒體時代高校黨史育人現狀調查及實踐探索[J].改革與開放,2021(16):33-37. [20]李明德,李巨星.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力評估體系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9(03):91-98. [21]吳家豪,周鵬.紅色革命紀念館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力調查分析——基于廣東省H市革命紀念館的調查[J].文化產業,2022(31):92-95. [2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2023-03-02)[2023-03-20].https://www.cnnic.net.cn/ NMediaFile/2023/0322/MAIN16794576367190GBA2HA1KQ.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