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講解技巧與方法时间:2023-05-02 博物館講解員作為一種歷史信息傳播中介,是連接歷史信息和博物館參觀者的紐帶。講解員能夠幫助參觀者獲取相應的歷史資料,最大程度地提高參觀者的觀賞品質。講解技巧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為此,講解員需要對講解技巧進行系統性研究,從而提升博物館的講解效果。 當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日益富足,歷史文化知識的普及程度不斷上升,人民群眾對博物館講解員的要求越來越高,一方面要求講解員可以順利完成講解工作,另一方面要求講解員能夠及時回答參觀者提出的問題,并通過講解向參觀者傳遞更加準確的歷史信息,使參觀者能夠置身于當時的歷史環境中,了解歷史的發展脈絡,并最終滿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現對講解員的講解技巧進行研究,探究講解技巧的提升路徑。 博物館講解的實踐與理論研究 現如今,我國有近5000座博物館、紀念館,其中已經有2000余座博物館免費開放,觀眾不用買票就能進入,這其中包含各種類型的博物館、紀念館,有歷史類的、軍事類的、遺址類的、人物類的、自然類的,等等,因此很難統一講解形式[1]。 事實證明,講解是一門藝術性很強的工作,是復雜的,講解也不是照本宣科。講解工作是重要的,需要講解員有一定的理論知識。王宏鈞先生主編的《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一書中介紹陳列、保管理論的篇幅較大,而有關宣傳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相對較少,僅有一頁半(一千多字)。我國博物館、紀念館的講解工作一直處于摸索階段,關于講解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講解員有自身的獨特之處,需要借鑒朗誦、播音的技巧[2]。 實踐促進理論研究,理論研究緊追實踐。博物館、紀念館事業的發展,要求宣教工作研究者通過實際工作經驗給講解工作以理論化闡述。中國博物館學這門學科還很年輕,該行業工作者通過辛勤耕耘,不斷實踐,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果。在我國文博界,涌現出了齊吉祥、于延俊、張希玲等一批優秀講解員,他們對講解工作的執著和熱愛,他們的博學,他們講解時生動的語言以及對觀眾的熱情,實實在在地為我國博物館、紀念館的宣傳教育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講解理論的形成更要依靠一線講解員的長期工作實踐,通過總結、積累、提煉,形成一套符合實際工作要求的科學理論。 博物館講解的標準性要求 博物館講解是一種語言表達工作。講解員的語言表達方式必須要符合語法和語境,以便參觀者能夠快速獲取語言所傳遞的歷史信息,確保參觀者能夠置身于歷史情境中,從而引發參觀者的思考。具體來說,博物館講解技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能夠準確系統地講解內容 博物館的講解員需要將講解詞作為講解依據,向參觀者深入淺出地講解博物館不同展區的歷史知識。在此過程中,講解員需要在把握展覽宗旨的前提下,有效應用講解技巧,傳遞博物館的文物情況、研究價值、史學意義等展覽信息,確保參觀者在聽取講解后能夠基本了解博物館的概況。為此,講解員需要完善自身講解內容,提升講解詞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組織合理的表述語句,盡可能滿足參觀者的語言溝通需要,這也是基本的講解標準[3]。 針對不同的講解對象使用不同的講解技巧 在有效且正確地傳遞講解信息之后,講解員還需要關注參觀者本身,針對不同的參觀者開展具有差異性的講解工作,這就要求講解員必須具備較高的講解技巧。例如,當參觀者以團體形式出現時,講解員就應當使用提要式講解技巧,從而盡可能節約參觀時間。而對于單個參觀者,講解員應當使用引領式講解技巧,增加與參觀者的溝通與互動。此外,講解員還可以綜合運用注解式講解技巧,幫助參觀者解決疑問,確保參觀者能夠自主思考[4]。 博物館講解技巧 運用講解技巧的目的在于提升參觀者的參觀體驗,將參觀者的注意力轉移到歷史文化知識上,引導參觀者的參觀視角,并最終達到傳播歷史知識的目的。其中,講解技巧主要表現為語言技巧,并輔助肢體、情感表達技巧,能夠使參觀者產生共鳴。 語言講解技巧 從講解員的工作方式來看,其開展工作的主要方式是語言表達。不同的講解員通常具備不同的特點,他們會用自身特有的語言表達方式影響參觀者。講解員一般會關注參觀者的年齡結構、性別構成、文化水平,并以此為依據選擇合適的語言講解技巧。同時,講解員還會根據參觀者對歷史知識的積累來設置情境,通過設問、停頓等方式促進參觀者思考。因此,對于講解員來說,語言是其講解的利器,講解員可以在講解中融入各種修辭手法,從而提升參觀者的體驗感。 肢體表情技巧 講解員在進行博物館歷史知識講解時,可以充分運用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來傳遞文物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講解員采用合適的肢體語言能夠給參觀者帶來更加直觀的感受,提升參觀者參觀的趣味性。例如,在介紹特定的歷史人物時,講解員將肢體語言融入講解活動中,一方面能夠提升講解的生動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參觀者進入預先設定的情境,進而對歷史人物產生更深入的了解。此外,在講解博物館的歷史知識時,運用肢體語言可以使參觀者跟隨講解員的引導,沿著既定的路線進行參觀,彌補單純使用語言講解的不足。 應變能力 對于講解員來說,其面對的參觀者通常具備不同的知識體系和思維觀念。在講解過程中,參觀者會大量吸收講解員所傳輸的歷史信息,并對此類信息進行反饋。如果參觀者需要獲取更多的歷史信息,可能還會向講解員提出各種問題。此時,講解員必須具備一定的靈活性,能夠巧妙地應對參觀者的提問[5]。 博物館講解方法 講解員的知識儲備及素質是講解的基礎。講解員只有多加練習,才能提升講解技巧。其具體提升路徑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綜合應用多種表達方式 由于博物館文物的數量和種類較多,因此對于不同的文物,講解員需要采用不同的講解方式,使參觀者能夠通過講解詞厘清歷史脈絡。講解員不僅可以運用陳述語句,還可以運用比喻、夸張、設問等修辭手法,提升講解的趣味性,引發參觀者的情感共鳴,確保講解工作順利進行。 合理處理各種關系 從講解員的視角來看,其講解博物館歷史文化知識的過程也是與參觀者溝通和交流的過程,講解員需要將參觀者置于主體地位。只有關注參觀者的需求,才能滿足參觀者的參觀要求。此外,講解員還需要把握主次關系,對重點文物進行詳細講解,對于其他類型的文物則可以簡述。與此同時,講解員還需要把握參觀者的參觀節奏,在特定的參觀環節與其進行互動,提升參觀體驗。 創新講解內容,實施“因人施講” 博物館文物宣傳工作是面對廣大群眾的,每個參觀者所擁有的知識體系不同,文化修養也存在差異,這就需要講解員創新講解內容,“因人施講”?梢愿鶕约旱墓ぷ鹘涷灧治鰠⒂^者對歷史文化的掌握情況,針對其制訂詳細的講解計劃,靈活地進行“因人施講”,保證工作質量,具體分析如下。 面向青少年學生群體:青少年接收的歷史文化知識有限,學生參觀主要以教育為目的,配合課堂教學內容,通過參觀博物館提高認識。在對青少年學生群體開展講解工作的過程中,講解員應該根據青少年的年齡特點,結合本地區文化發展以及相關教育情況,有針對性地組織講解材料;講解要詳略得當,突出重點,能夠激發青少年的興趣,從而讓青少年主動參與到參觀過程中,促使他們主動探索[6]。 面向中老年群體:中老年群體具備一定的閱歷,同時對歷史文化知識有一定的理解,他們的實踐經驗也比較豐富,分析與理解能力相對較強,觀察文物比較細致。在參觀過程中,很多中老年觀眾有自己的想法,他們的心理活動在很多情況下是不會外露的。在此情況下,博物館講解員應該以熱情的態度,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清晰地介紹文物相關內容。同時,對很多老年人會因某個文物產生共鳴或回憶,這種強烈的共鳴會讓他們更加關注文物,此時講解員可以通過陪同的方式,與老年人進行互動交流,讓他們的情感得以宣泄。如此,很多老年人在參觀結束后,往往會對傳統文化產生新的認識,博物館可以請他們談談自己的觀后感,讓他們的情感和想法得以表達,從而提高博物館的服務質量。 面向專家學者和領導群體:領導與專家往往是有目的地參觀博物館,他們更加關注自己的研究范圍或方向。在講解前,講解員可以全面了解相關人員的業務范圍,做到針對性講解。面對他們的提問,講解員要實事求是地進行回答,講解要抓重點,要保持思路清晰,同時也要合理控制講解時間[7]。 總之,針對不同群體開展個性化講解工作十分必要。講解員要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不斷加強鍛煉,創新講解方式,積極與參觀者進行互動,提高服務能力,從而為博物館的穩定發展以及宣傳工作的開展提供保證。 提升講解員的素質,創新語言藝術 第一,講解語言的創新。講解員開展講解工作時,主要是向參觀者介紹展廳陳列情況;介紹展品的過程是傳遞產品信息和文化知識的過程,而講解語言的創新能夠使講解員提高情感交流能力。首先,針對不同的參觀者要使用不同的開場白,開場白應以服務為主,要有針對性,不僅要簡明扼要,還要幽默風趣,這樣不僅能增強文物的觀賞性,也能打破常規,激發參觀者的參與興趣。其次,在語言表達上要重視“再創造”,創新講解內容,并結合語言表述內容,有針對性地組織話題,合理開展講解工作,提高博物館講解工作效率。最后,語言表達要抑揚頓挫,應契合展品的歷史特征,要重視話題引導,創新宣傳方式,促使參觀者能夠全面提高對文物內容的理解,拉近與參觀者之間的距離,保證文物宣傳講解工作的質量[8]。 第二,肢體語言的創新使用。對于博物館講解員而言,全面提高肢體動作水平十分必要,肢體動作要規范,并且要實現創新使用。肢體語言是博物館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因此,講解員在講解的過程中要貫穿肢體語言,這樣會提高講解員的工作質量。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加強。首先是眼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講解員要學會借助眼神與參觀者進行交流,提高參觀者對歷史文化知識的理解與認識。此過程需要講解員學會觀察,并能夠明確參觀者對講解內容的理解程度,了解他們的所需所想。其次是手勢,手勢的運用是必要的,講解員需要根據具體講解內容合理設計手勢動作,以起到提示性作用。最后是站姿,站姿對于講解員來說十分關鍵,講解員是博物館的形象,其言談舉止與博物館服務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講解的過程中,講解員的站姿要自然挺拔,讓參觀者感受到講解員的沉穩和自信。 向個性化講解轉變 博物館受眾多樣,不同受眾所喜歡的講解風格也不同。一般來說,可以按照年齡將參觀者分為四個群體: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少年的文化知識基礎較為薄弱,但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非常強烈,并且其好奇心較強,講解員在講解時要著重尋找他們的興趣點,由淺入深地進行講解。講解內容要增加一些故事、傳說,并尊重他們的選擇,以平等的態度為其進行講解。青年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基礎,其中不乏一些文化水平高、文學素養強的群體,這些群體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更深刻的知識,因此講解員要找準內容的核心,加強與青年群體的溝通和交流。中年和老年群體大多是觀光游覽型觀眾,對這類群體的講解無須太過深入,知識的傳播速度要盡量放緩,以便他們可以完全理解。另外,還有一些科研視察類人群,這類群體的目的性較強,無須對其進行太多平淡的講解,講解員主要負責陪同,并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即可。講解員往往可以從這類人群身上學到更多的文化知識。 總之,博物館是歷史文化的傳播地,博物館講解工作具有積極意義。作為歷史文化的傳播者,既要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又要能夠結合實際,不斷提高自身的溝通技巧與講解水平,從而讓參觀人員了解歷史文化內涵,激發其對歷史文化知識的興趣。
注釋: [1]王艷冰.基于激發文物活力的博物館講解藝術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10):77-80. [2]鞏桂蘭.博物館講解的語言藝術與講解技能分析[J].藝術品鑒,2021(08):122-123. [3]郭瑾.博物館講解藝術探究[J].明日風尚,2020(13):193-194. [4]殷小亮.基于激發文物活力的博物館講解藝術探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25):176-177. [5]尹丹丹.論博物館講解藝術中的人性化講解[J].知識文庫,2018(09):23. [6]賈麗.博物館講解員的語言藝術與講解技能[J].東方藏品,2018(04):7. [7]徐媛.博物館講解員的語言藝術與講解技能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4):120-121. [8]侯越.淺談博物館講解員的語言藝術與講解技能[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08):11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