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麗江洞經音樂的傳統傳承模式时间:2023-05-02 作為地區民族音樂的重要代表,麗江洞經音樂歷史悠久且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價值。若想更好地發揮其獨特優勢,就需要進一步思考麗江洞經音樂的傳統傳承路徑。目前,社會資本入局、專門機構扶持、主流文化推崇、傳播媒介多元等客觀條件,已經為麗江洞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只有充分重視與利用家族傳承、社區傳承等傳統傳承模式,才能促進民族文化與主流文化耦合協調發展。
麗江洞經音樂作為云南省納西族傳統音樂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已經有幾百年的發展歷史。其利用音樂形態承載社會變遷與個體表達,在傳承與發展中詮釋時代信仰與社會審美。從最初的道教音樂演變為高雅音樂,該音樂逐步贏得麗江地區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可[1]。隨著媒介融合進程的不斷推進,麗江洞經音樂需要重新構建民族文化傳播底層邏輯,通過師徒傳承構建社會關系網,樂會組織傳承沿襲音樂傳統性,社區傳承提升音樂融合性,家族傳承詮釋音樂流傳性等傳統傳承模式,充分發揮民族音樂的獨特優勢,使其更好地融入中華文化共同體中,促進新時代中華傳統文化繁榮發展。 麗江洞經音樂的傳統傳承前提 社會資本入局,提供物質基礎 不同種類的音樂形態本質上都是國家政治、經濟高度發展階段的產物,其興起、發展、繁榮都離不開國家政策、社會資本的鼎力支持。對于麗江洞經音樂來說,雄厚的物質基礎更有助于傳承與弘揚本地區民族音樂文化。具體而言,社會資本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入局保障麗江洞經音樂蓬勃發展。其一,地方文化與旅游公司可以主動出資保護本民族文化傳承,借助麗江洞經音樂盤活傳統文化價值內核,驅動地區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其二,通過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募捐的方式籌集發展資金。這些資金用于定項培養麗江洞經音樂傳承人,舉辦麗江洞經音樂文化演出,開展麗江洞經音樂文化科普培訓等方面。社會大規模資金涌入麗江洞經音樂文化市場,增加了傳統文化走出區域,走向全國,走向國際的自信底氣,為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專門機構扶持,推動音樂發展 麗江洞經音樂于2013年成功入選云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近些年,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疊加一些專門性文化保護組織的推動力量,麗江洞經音樂的傳承模式與人才儲備愈來愈完善,有效助推民族音樂突破“小眾圈層”走向大眾視野。其中,專門性文化保護組織在麗江洞經音樂傳承與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主要包括在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學校設置麗江洞經音樂傳承點,開展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培訓班;成立麗江古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中心,專門負責非遺項目的搶救保護工作。目前,其已經完成《麗江洞經音樂傳承口述史》整理,以及錄制與存檔麗江洞經音樂的傳統演奏、禮儀唱誦等電子資料的工作。除此之外,麗江地區的洞經會、古樂會等組織對洞經音樂傳承與發展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主流文化推崇,加快音樂融合 從傳統意義角度出發,主流文化精品具備質量過硬、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等特征,能夠較好地反映、傳承、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近年來,隨著文化多樣性成為全人類的共識,主流文化逐漸對少數民族文化與傳統宗教文化呈現出包容、開放、認同的態度,從而激活了文化多樣性的內生動能,進而在市場上涌現出一批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2]。這意味著麗江洞經音樂已經獲得主流文化的高度認可,其擁有全新的內在驅動力,有利于中華文化共同體的生成,形成主流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共同繁榮發展的嶄新局面。從實際情況來看,主流文化對麗江洞經音樂的日益推崇,讓其在全國范圍內名聲大噪,也可以加快洞經音樂與傳統音樂、流行音樂等音樂類型的融合,塑造承載納西民族記憶,具備傳統文化內涵,擁有電子音樂形式的多元化音樂形態。 傳播工具多元,提升音樂名氣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日臻完善與廣泛普及,媒介傳播工具不僅以越來越快的更新迭代速度從最初的紙質媒體演變為如今以手機、電腦為代表的新興媒體,而且傳播手段也逐漸多元化,其可以利用圖片、文字、音視頻、虛擬現實等方式與技術重新演繹傳播場景[3]。以麗江洞經音樂為例,一方面其可以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利用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重新架構文化傳播的底層邏輯,打造規;、標準化、數字化的麗江洞經音樂文化產業體系,同時保留傳統音樂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麗江洞經音樂還可以借助新興媒體傳播速度快、傳播形式豐富、傳播范圍廣泛等優勢,幫助其走出地域限制與時間限制的藩籬,以新穎的、趣味的、豐富的藝術形態走進大眾視野。 麗江洞經音樂的傳統傳承模式 師徒傳承,構建社會關系網 師徒傳承作為麗江洞經音樂最主要的傳統傳承模式,年代久遠,最能夠完整保留民族音樂的藝術形態。其主要通過師傅教授,徒弟勤學的“師徒相授”模式展開教學、傳承。在“師徒相授”的傳承模式下,練習麗江洞經音樂的腔調發音、曲牌、演奏等屬于師傅的重點教學內容,而“工尺譜”則是其比較常規的教學手段,能夠更好地幫助徒弟記譜或演唱。事實上,“師徒相授”不僅是演奏方式、曲牌等專業知識的經驗傳承,還是發自內心喜愛、認可麗江洞經音樂的情義延續。從本質上講,師徒傳承還是儒家構建社會關系的一種重要方式,其借助藝術載體形成的師徒關系歸屬于社會關系網絡[4]。在麗江洞經音樂幾百年的傳承歷史進程中,一代又一代的老師傅無私奉獻畢生所學,教授徒弟肩負傳承洞經音樂的歷史使命,并借助一張張橫向與縱向相聯系的社會關系網絡,讓民族音樂歷經歲月的磨礪而釋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當下,也應該充分發揮師徒傳承的優勢,助力麗江洞經音樂高質量發展。 樂會組織傳承,具有深刻傳統性 麗江洞經音樂最初由道教科儀發展而來,本質上是一種宗教活動的藝術載體,因此自然而然地具備些許宗教主義色彩。但是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洞經音樂逐漸脫離了宗教,轉變為流傳于民間、運用于民俗活動的音樂。民間的樂會組織也成為傳承洞經音樂最主要的主體。目前,在云南地區存在一批專門傳承與弘揚麗江洞經音樂的樂會組織,如“清樂會”“洞經會”“廣化堂”“南雅樂社”等。上述宗教樂會組織對麗江洞經音樂的傳承具有關鍵作用。其一,由于宗教樂會組織對演奏者與傳承人的身份規定較為嚴格,在統一信仰的重要前提下,可以從源頭保障麗江洞經音樂演奏的紀律性,從某種程度上說,該傳承模式具有深刻的傳統性。其二,相較于個體傳承,宗教樂會組織因具有受眾規模比較龐大、演出時間與空間固定,短期內消亡的可能性低,紀律性嚴格等優勢,從現實層面出發更有利于麗江洞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社區傳承,提升音樂融合性 民間音樂社區是人們基于對傳統音樂的喜愛而聚集在共同的空間形成的一種非正式組織形式,F階段,由于對麗江洞經音樂文化的熱忱與喜愛,社會上組建了一大批民間音樂社區,諸如西安街古樂會等。上述民間音樂社區主要通過分享、教學、演奏麗江洞經音樂開展社區活動。雖然民間音樂社區組織成員是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而集結的,從表面上看,民間音樂社區人員流動性較強不利于麗江洞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但是,它采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刻精神內核、高雅肅靜的演奏形式吸引參與者,使用嚴明的樂會制度約束參與者,故而還是比較穩定的組織形式。例如,民間音樂社區成員在觀看麗江洞經音樂演出時,可以親耳聆聽天籟,感受若有若無的意境,于如癡如醉的狀態中凈化心靈。這種音樂演奏場景深深地感染、吸引著參觀者。因此,利用民間音樂社區傳承與發展麗江洞經音樂,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成員集體性合奏的獨特藝術魅力,與地區民俗文化巧妙關聯,提升民族音樂的融合性;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民間音樂社區程序分工、整合協調、穩定秩序的功能屬性,進一步挖掘麗江洞經音樂文化的深厚內涵[5]。 家族傳承,詮釋音樂流傳性 如今,家族傳承在傳承與發展麗江洞經音樂方面仍然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家族傳承麗江洞經音樂文化,不僅可以完美詮釋麗江洞經音樂的價值內核,還可以高度還原麗江洞經音樂的演出場景。作為一種極具封閉性的傳統傳承模式,家族傳承的基本任務是挖掘、保護、傳承、創新麗江洞經音樂文化。百年來,麗江洞經音樂家族傳承人賡續從上一輩手里接過“接力棒”,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傳承與弘揚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歷史重任。以朱光老先生與其兒子朱石林為例,父親將畢生心血都傾注在對洞經音樂的挖掘與保護工作上,退休之后父親又將傳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接力棒”交給兒子,最終其子不負眾望,通過舉辦洞經音樂公益性演出,逐漸拓展納西族音樂市場,收獲了一大批用戶[6]。 三、麗江洞經音樂的傳統傳承意義 有利于傳承云南麗江民族文化 麗江洞經音樂流淌著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基因,傳承與弘揚麗江洞經音樂等同于宣傳本民族文化。作為云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的代名詞,麗江洞經音樂通常以談演的藝術形式,闡釋儒釋道的經典道義,而且鏈接結婚、喪葬等現實語境,使其生活氣息更顯質樸濃厚,F階段,加強對麗江洞經音樂的推廣與運營,有利于將流行于云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散播至全國各地,推動其邁出國門走向國際,成為宣傳中國音樂的閃亮名片。不過,有效傳承麗江洞經音樂需要培養一批了解數字化技術且熱愛民族音樂的傳承人。這樣不僅可以從現實層面增強對少數民族音樂的保護,而且還可以利用VR、AR等新興技術為麗江洞經音樂重換新裝,持續激發其在歷史文化長河中的澎湃動能。除此之外,相關政府部門還可以將麗江洞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與麗江古城區建設項目相融合,充分發揮麗江洞經音樂的文化景觀功能,助推麗江古城區旅游產業發展。 有利于塑造地方文化產業集群 在麗江洞經音樂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其不可避免地想要壯大自身實力,將鮮明的、特色的、生動的少數民族音樂轉變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因此,麗江洞經音樂應依托知名品牌——“麗江古城”,健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產業鏈條,打造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產業集群,利用產業集群的規模效應提升自身知名度。與此同時,麗江古城也應基于麗江洞經音樂、商業文化、農耕文化等文化資源支撐,打造規模效應更大的少數民族文化產業集群[7]。目前,麗江洞經音樂在企業數字化轉型浪潮下,可以借助抖音、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優勢,進一步擴大少數民族音樂的用戶規模,打造具有辨識度的麗江洞經音樂文化品牌,以便將來更好地反哺麗江古城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產業集群。 有利于重視云南地區宗教文化 麗江洞經音樂從道教科儀演變而來,雖然當下其基本以民間風俗樂曲或典雅、肅靜的音樂藝術形態呈現,但其在談演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流露一些傳統宗教文化的屬性。宗教文化作為五千年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始至終都隸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傳播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視作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由此可見,高度重視云南麗江洞經音樂傳統宗教文化,是“盤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8]。只有提升對傳統宗教文化思想內核的認識,有效保留其傳統精髓元素并恰當地融入當代藝術,才能充分展現麗江洞經音樂兼具時代價值與宗教魅力的融合審美特質。 有利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麗江洞經音樂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主要體現在對宗教人物的刻畫、宗教道義的探索,以及婚喪嫁娶等方面。目前,在全球化浪潮的時代背景下,要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內涵,并以當代年輕人喜愛的表達方式加以呈現,不斷樹立國人的文化自信,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根基[9]。其中,鏈接當代審美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屬于重點、難點任務。換句話說,尋找當代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也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這也是麗江洞經音樂傳承人、專門性組織、政府等多元化市場主體需要思考的時代課題。 綜上所述,作為凝聚民族性、歷史性、審美性的音樂藝術形態,麗江洞經音樂承載著納西族共同的生活記憶與思想情感。在麗江洞經音樂傳承與發展進程中,其通過積極探索適應多元化市場與群眾個性化審美需求的藝術表現形式,打造民族文化精品,獲得了市場主體的高度認可。未來,麗江洞經音樂應該賡續發揮家族傳承、樂會組織傳承、社區傳承、師徒傳承等傳統的傳承模式優勢,更好地傳承與弘揚本民族文化,夯實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與底氣。
注釋 [1]鄧紹輝.中華文化瑰寶——納西古樂[J].文史雜志,2009(01):44-46. [2]王葉曼.淺談民族音樂與主流文化的關系[J].青春歲月,2021(22):74-75. [3]王灝瀛.以電視媒介為載體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播[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6. [4]劉天明.民俗學視域下麗江洞經音樂美學及其嬗變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1. [5]楊杰宏.麗江洞經音樂傳承與變遷的調查與思考[J].民族藝術研究,2010,23(06):45-52. [6]木勝玉,祝鴻偉.這對父子用責任與擔當詮釋“最美”家庭[Z/OL].(2021-04-30)[2023-04-01].http://yn.people.com.cn/news/yunnan/n2/2021/0430/c396129-34705015.html. [7]晏雄.全球化與地方化:世界文化遺產與麗江民族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40(02):34-38. [8]孫浩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中的宗教文化功能及其引導[J].世界宗教研究,2022(09):1-9. [9]梁文達.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對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研究[D].北京:中央財經大學,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