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回顧时间:2023-05-16 早在中國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就對博物館發展實踐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百廢待興,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結合國情,科學合理地制定了博物館發展指導政策,為博物館發展指明了方向。改革開放以后,黨和國家大力繁榮文博事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博物館逐漸成為傳播優秀歷史文化,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彰顯文化自信的重要平臺。 革命時期的博物館實踐探索 新中國的博物館事業最早可以追溯到蘇區時期。1931年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工農紅軍優待條例》明確提到了“死亡戰士的遺物應由紅軍機關或政府搜集,在革命歷史博物館中陳列以表紀念”。1933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籌建革命博物館,并廣泛征集革命文物。1934年,中央革命博物館在江西瑞金正式建立[1],成為新中國博物館建設的先聲。延安革命根據地建立后,黨中央于1940年在延安設立蒙古文化陳列館,1946年西北黨校設立“四八”烈士紀念室,陳列王若飛等遇難同志的遺作、譯著、紀念文章等[2]。1946年哈爾濱解放后,建立了東北烈士紀念館。據研究統計,抗日戰爭時期,邊區政府共舉辦展覽425次[3]。 新中國成立后博物館事業的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在文化部設立了文物局,管理全國文物與博物館事業,接管舊中國博物館和外國人開辦的博物館,改造整頓博物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了《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為規定古跡、珍貴文物、圖書及稀有生物保護辦法,頒發了《古文化遺址及古墓葬之調查發掘暫行辦法》。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發布《對地方博物館的方針、任務、性質及發展方向的意見》[4]。 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和特殊的國際環境,鑒于當時還處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加之抗美援朝戰爭正在進行,黨和國家對博物館事業采取了“以改造舊有博物館為主,僅在個別有條件的地區籌建新館”的方針。參照蘇聯社會主義類型博物館建設模式,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接管的20多座博物館進行了改造,并適度新建博物館,到1952年改造基本完成,全國博物館增加到40多座。 為探索博物館發展經驗,1953年,文化部以山東博物館為試點,建成了新中國第一個“地志博物館”,并于1956年5月在濟南召開地志博物館工作交流會,推廣山東地志博物館經驗,推動了各地地志博物館的籌建工作。同年,文化部在京召開全國博物館工作會議,提出了著名的“三性二務”論,即博物館是科學研究機關、文化教育機關、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遺存或自然標本的主要收藏場所三重基本性質和為科學研究服務,為廣大人民服務兩項基本任務[5]。1957年4月,又召開了全國紀念性博物館工作座談會,明確紀念性博物館的發展方向。系列會議針對當時的國情,科學合理地提出了我國博物館建設發展意見,起到了很好的規范指引作用,促進了博物館事業發展。 到1957年,文化部門領導的博物館已達73個,其中地志博物館31個、專門性博物館19個、紀念性博物館23個[6]。1957年“一五”計劃結束,全國除青海、西藏外,其他各省基本都建立了博物館。 1958年7月,文化部通過《文物、博物館事業五年發展綱要》,提出“做到縣縣有博物館、社社有展覽室”,各地開始大量建立小型的地志館和革命紀念館。 1958年8月16日,文化部在河南鄭州召開11個省、市、自治區文物博物館躍進現場會議,通過了《關于縣縣辦博物館社社辦展覽室的建議》;為了在沒有參加河南會議的其他16個省、市、自治區推動“縣縣辦博物館,社社辦展覽室”的經驗,同年9月,又在安徽合肥召開文物博物館躍進現場會議,通過了《文化大普及,文物博物館事業走上新階段》的建議書[7]。兩個會議推動了博物館快速發展,1957年,全國有博物館72座,到1958年底已有360座,1959年達到480座!1962年各種類型的館達到3500個(不含展覽館或展覽室)”[8]。 1958年9月,毛澤東來到安徽省博物館視察,用了將近3個小時,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包括歷史文物、革命文物和工農業建設等20多個陳列館,共3000多平方米陳列面積的全部展覽。在博物館休息室,他對時任安徽省主要領導的曾希圣說:“一個省的主要城市,都應該有這樣的博物館,人民認識自己的歷史和創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緊的事! 改革開放后博物館事業的發展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邁上了新的征程。1978年8月,國家文物局在大慶召開全國文物、博物館、圖書館座談會,研究博物館的發展;同年10月,在蘇州召開博物館文物保管工作座談會,討論文物保護工作經驗,制定了《博物館藏品保管試行辦法》。 1979年5月,國家文物局又在安徽合肥召開了全國博物館工作座談會,大力推動博物館事業發展,會議還頒發了《省、市、自治區博物館工作條例》。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發展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學藝術事業、新聞廣播電視事業、出版發行事業、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其他文化事業,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從國家層面確立了博物館的地位,指明了博物館的發展方向。 為進一步規范和指導博物館發展,國家文物行政部門還先后頒布了《革命紀念館工作試行條例》(1985)、《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1986)。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進入21世紀,中國博物館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這與黨和國家的重視以及科學有效的政策支持密切相關。 1997年,國家文物局啟動“陳列展覽精品工程”,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報社組織開展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鼓勵博物館展覽策劃創新。 為解決博物館發展的資金問題,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要根據現有文化事業單位的性質和功能,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明確不同的改革要求。要加大公益性文化事業投入,調整資源配置,逐步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鼓勵捐贈和贊助等各項政策,拓寬渠道,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業。加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逐步解決農村文化產品和服務相對缺乏的問題,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城市社區文化設施,加強文物保護,扶持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要求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 2008年,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推動博物館、紀念館實行免費開放,除了文物建筑及遺址類博物館外,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免費開放政策豐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滿足了社會公眾對公共文化的需求,博物館呈現出跨越發展態勢。 我國博物館事業邁入高質量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就博物館發展指出:“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薄拔奈锍休d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薄氨Wo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薄白屖詹卦诓┪镳^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不斷豐富社會文化滋養!绷暯娇倳涥P于文物博物館的系列重要講話,為新時代博物館發展指明了方向,為博物館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強文化自信,進一步促進博物館發展,國家層面專門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 2017年,中宣部、文化部、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文物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的實施方案》,提出推動博物館等建立以理事會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結構,以便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效能,增強活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做好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分類推進博物館法人治理結構建設,賦予博物館更大的辦館自主權,2018年,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十六條任務,全方位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激發博物館創新活力,強化文物博物館單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功能,盤活用好國有文物資源。 2021年,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第9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從國家層面對博物館的改革發展出臺指導意見,明確博物館發展的方向和做法,緊扣實際提出了破除約束博物館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的系列重要方針,各省也紛紛按照意見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出臺了相應的實施方案,指導本地博物館改革發展,進一步賦予了博物館發展活力,為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保障。 得益于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以及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改革開放以來,博物館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博物館數量大幅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78年我國有博物館349座,到2006年達到1593座,在這期間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平均每年增長近50座,2007年以后,博物館數量開始以每年三位數的速度增長。截止到2020年,全國有博物館5452座,比1978年增加了5103座,增長了15倍,比2013年的3473座增加了近2000座,平均每年增長近300座;全國博物館的資產總額達到1948億元,比2013年的548億增長了3倍多;博物館從業人員11.89萬人,比2013年的7.9萬人增長了30%。其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是199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際,西藏博物館落成開館,至此,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都建立了博物館。其中,全國90%的博物館免費向觀眾開放,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結語 新中國博物館發展歷程表明,博物館是弘揚優秀歷史文化和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平臺。黨的正確領導是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的根本保障。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斷增加,大力推動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客觀需要。 注釋 [1]文化部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學概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梁吉生.舊中國博物館歷史述略[J].中國博物館,1986(02):71-85. [3]馬繼賢.博物館學通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 [4]國家文物局事業管理局.新中國文物法規選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5]蘇東海.博物館學在中國[J].中國博物館,1989(02):20-23+96. [6]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沈慶林.“大躍進”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的中國博物館(1958年~1965年)[J].中國博物館,1996(03):77-87. [8]文物、博物館事業五年發展綱要——1958年7月經文化部部務會議通過[J].文物參考資料,1958(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