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科專業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創新时间:2023-05-19 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這為圖書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社科專業圖書館具有規模小、專業性強的特點,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其發展腳步已無法跟上時代潮流,滿足科研需求。因此,社科專業圖書館必須順應社會發展潮流,轉變服務理念,為其所屬研究機構提供堅實的文獻資源保障及信息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國家圖書館老專家的回信中指出,圖書館是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1]。社科專業圖書館作為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的組成部分,與研究機構共生發展,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和服務支撐。傳統圖書館的主要功能是為讀者提供借閱服務,而社科專業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是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及碩士、博士、博士后,相較于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社科專業圖書館讀者群體的特殊性更強,對圖書館文獻資源品質和個性化服務的要求更高。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創新的理念已經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圖書館服務的創新亦是順應時代發展必然趨勢的應有之義。社科專業圖書館必須不斷完善其服務體系,提高其服務能力,緊跟社會發展步伐,才能更好地服務讀者,支撐科研。 社科專業圖書館現狀 國際圖聯將現代圖書館的功能歸納為四項: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學情報和開發智力資源。社科專業圖書館存在的意義主要在于服務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其館藏結構單一且專業性高。從社科專業圖書館目前的整體情況來看,其基本服務功能逐漸弱化,數字化建設進程緩慢,專業服務能力也存在一定欠缺。 圖書館傳統業務及基本服務功能弱化 圖書館傳統業務包括采訪、編目、典藏、流通、閱覽、參考咨詢、目錄檢索等,這些業務的載體主要是紙本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信息獲取渠道的改變,科研機構對其所屬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甚至逐年減少,再加上文獻資源價格上漲等因素,導致圖書館每年購買的文獻資源數量持續減少,更新速度緩慢。 傳統圖書館以館藏文獻為中心開展服務,提供文獻資源及讀者服務是圖書館存在的價值,讀者的閱讀需求是圖書館存在的根基。圖書館的基礎服務內容就是搜集整理、收藏流通各種文獻資料,以供讀者作為學習和科學研究的參考。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社會信息和知識體系被碎片化,這使得圖書館的傳統服務功能被極大弱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讀者需求日益復雜化、個性化,圖書館的傳統服務已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 社科專業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不同,讀者一般為副教授、教授等,甚至是學部委員,其對傳統讀物的閱讀需求相對較少,而對數據資料查閱的需求更為突出。傳統圖書館服務模式囿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法及時準確地向讀者提供相關資料信息,而開放的信息化空間卻提供了比傳統圖書館更準確、及時的信息,使得讀者對圖書館的依賴性降低,圖書館的服務功能逐漸被弱化,讀者到館的積極性極大降低,圖書館傳統業務越來越走向可有可無的境地。 圖書館服務模式被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元化,圖書館在信息來源渠道中的比例越來越低,社科專業圖書館的服務理念還停留在守住“陣地”的階段,守正卻缺乏創新,服務觀念老化,定時上班,定點開館,缺乏求新求變的思想,為科研人員服務的創新意識不強;且服務內容單一,只停留在借還書的階段,不能深入了解讀者需求,更無法提供個性化服務。 傳統圖書館對工作人員的要求以圖書情報理論和技能為主,館員依附于物理意義上的圖書館,缺乏進取精神,服務熱情不高,服務不夠主動,無法滿足科研人員的個性化需求。目前,很多圖書館仍然采用傳統服務模式,只有在讀者提出閱讀需求后,圖書館館員才會被動服務。同時,由于自身研究方向與科研人員的研究方向不同步,館員無法深入了解科研人員對文獻資料的深層次需求,服務過程中又缺乏溝通和交流,服務的主動性和拓展性均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無法提供專業的文獻信息服務,大大降低了讀者的閱讀體驗。 管理設備落后 大部分社科專業圖書館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但由于經費不足,長期缺乏所屬研究機構的重視,因此其管理水平較低。隨著文獻資料價格的不斷上漲,圖書館的固有經費尚且無法保證常規文獻資源的建設,更無余力更新圖書館管理系統,導致其服務手段落后,管理設備陳舊,例如已在高校圖書館中普及了十幾年的RFID自動識別系統,還沒有在社科專業圖書館中得到應用。采編、流通等工作仍以手工操作方式開展,甚至有些圖書館仍然采用傳統的卡片形式進行圖書借還,不僅工作量大、速度慢,而且手工記錄容易出錯,對工作人員要求很高,導致借還書效率低下,再加上社科專業圖書館普遍面臨人員緊缺的局面,長此以往,會直接導致圖書館管理秩序的混亂,影響圖書館正常運行。 社科專業圖書館擁有大量專業的文獻資源,但缺乏對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導致讀者獲取信息遲滯,閱讀檢索過程相對煩瑣,獲得實體文獻的時間過長。 數字化進展緩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薄凹涌彀l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盵2]二十大報告為中國數字化發展擘畫了藍圖,也為圖書館的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指引。圖書館收藏的圖書資料是人類長期積累的一種智力資源,圖書館對這些資源的加工、處理,正是對這種智力資源的開發和再利用。 社科專業圖書館的館藏文獻資源專業性強,結構相對單一,由于經費的限制,文獻更新頻率低,數字資源相對較少,現有數字化管理平臺及數字管理系統的相關功能設置不合理,在資源管理和技術手段方面缺乏科學性,導致大量數字資源處于無序狀態,數字化水平偏低,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圖書館館員整體素質不高 館員是圖書館的靈魂,其整體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圖書館服務水平的高低。從目前社科專業圖書館館員現狀來看,其組成結構為專業人員和其他人員各半,能夠提供知識服務和滿足科研人員專業需求的館員偏少,部分非圖書館專業的人員只能從事簡單的工作;有些圖書館引進的人才偏學術研究方向,在文獻資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缺少足夠的知識。 另外,有的領導缺乏對圖書館的深入了解,認為圖書館的工作是簡單的重復勞動,工作人員不需要有太強的業務知識,既缺乏對圖書館人力資源的支持,也缺乏對現有工作人員的培訓,致使圖書館館員無法獲得業務培訓和行業交流的機會,導致圖書館服務工作水平很難有質的提高,阻礙了社科專業圖書館的長遠、良性發展。 社科專業圖書館服務創新措施分析 構建完善的圖書館信息管理體系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傳統圖書館服務處于尷尬的境地,要改變這種現狀,圖書館必須緊跟時代發展,全面深入推進信息化建設。首先,逐步實現重點文獻資源數字化。受物理空間和工作時間的限制,圖書館的傳統紙質文獻資源無法滿足讀者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的需求,而圖書館資源的數字化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數字化建設使圖書館資源擺脫了原有場館的限制,給讀者帶來了更便捷、更高效、更自由的閱讀體驗,同時弱化了圖書館館員能力差異導致的服務水平差異。其次,建立專門的信息聚合平臺。當前形勢下,圖書館的很多工作從線下轉到線上,工作和休息時間的界限也變得越來越模糊,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的讀者習慣在夜里研究寫作,需要查閱文獻的時間段也相對特殊,因此,社科專業圖書館應建立專門的信息聚合平臺,打造集數據采集、智能數據處理(分類、挖掘)、存儲于一體的網絡信息資源整合系統,按照用戶設定的站點和抓取策略定向采集不同格式的網絡數據,并按用戶自定義的分類體系進行智能分類和歸檔[3]。加強對基礎資料的錄入統計等工作,讀者可以通過網絡自助系統隨時查詢書籍,獲取館藏資料,享受便捷的數據檢索服務,而不囿于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工作時間。為了方便讀者查詢,圖書館可以設計專用查詢軟件,將線下圖書館逐步發展成移動圖書館,使讀者可以通過移動設備隨時隨地獲取圖書館資源。 同時,建設數字化圖書館,做好館藏資源數字化開發工作,對稀缺版本、復本量少且品相不好的文獻資源及時進行數字化,將文獻內容錄入圖書館內部大數據存儲平臺,在節省圖書館物理空間的同時,也可以方便讀者借閱。 館研融合,提供個性化服務 社科專業圖書館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自誕生以來就一直以科研服務為中心,堅持科研至上、讀者至上的服務理念。研究機構的圖書館亦應成為研究型圖書館,堅持服務與研究并重,長期參與到所屬機構的科研管理、科研活動和科研項目中,避免與科研工作脫節而導致圖書館偏離發展方向。 圖書館館員對館藏文獻進行高質量的整理和研究,必須與所屬機構的科研方向深度融合。融入科研并非舍本逐末,社會科學機構圖書館應根據不同時代的特點和所屬研究機構的文獻需求,盡最大努力整合相關資源,從而有效促進圖書館服務水平的提升。圖書館的功能不能僅局限于借閱服務,還需要為科研人員提供一個可以進行思想交流的平臺[4]。 加大文獻資源建設力度 隨著數字化浪潮的推進,傳統圖書館受到了極大沖擊,文獻資料及數字資源的價格持續上漲使有限的文獻資源建設經費捉襟見肘,而社科專業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仍以傳統采購方式為主,導致館藏文獻資源更新速度及頻次降低。 社科專業圖書館作為致力于收集、整理和加工某些學科或主題文獻,以及提供深度信息服務的圖書館,在發揮保存人類文化遺產、傳遞科學情報、開發智力資源等職能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4]。社科專業圖書館不僅要為科研人員提供文獻資源信息服務,還要承擔文獻資源建設、開發、利用等深層次信息挖掘任務,并研究讀者文獻需求,把握讀者需求的規律和特點。通過對線下讀者借閱數據和線上互聯網資源訪問數據的分析,了解讀者的科研方向和借閱習慣,為文獻資源建設部門提供參考數據,幫助采購人員合理選擇文獻資源建設類型及采購渠道,借助數據分析結果優化調整館藏資源結構,促進文獻資源的優化配置。圖書館需要爭取更充足的資金支持,科研機構管理人員亦應將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資金納入科研機構整體預算,加大文獻資源購買力度,保障館藏文獻的專業性。 展閱結合,改善圖書館閱讀環境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社科專業圖書館應借助大數據發展和信息化建設的東風,建立科學的圖書館管理體系,通過轉變傳統的功能與職能來應對技術的發展以及科研人員多樣化的需求,由以提供資料為主轉為以提供教育為主,提升圖書館的自助化服務水平,讓讀者成為圖書館的主人,使圖書館真正成為廣大科研人員和學生求知創新的場所。 社科專業圖書館應設計多個服務單元,其職能不應局限于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學情報,開發智力資源,提供資料查詢等,也可以成為社交平臺,提供文化服務,讓圖書館便捷舒適的閱讀環境和文化氛圍吸引科研人員,尤其是年輕的科研人員走進圖書館,遠離無用社交和網絡游戲,更好地約束自我,愉悅身心,為其產出高質量成果提供有利條件。 近年來,迫于轉型壓力及提高館藏資源利用率的要求,舉辦展覽已成為很多圖書館的重要工作內容,圖書館利用其空間優勢,結合展覽內容對空間結構進行合理布局和利用。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充分利用圖書館空間,將所史展與閱覽室合并在同一個空間,同時在所史展設立本機構學者專著展示專區,使其各自獨立又相互融合、相互促進,讓展覽空間與閱覽空間融合與統一,實現了所史展與圖書館的有機融合。 圖書館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是指各類資源從紙質或模擬形態到數字形態的轉換過程。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實施,數字化成為國家的發展戰略和重點任務。在國家宏觀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數字化成為各行各業的主要任務。圖書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發展之后,積累了數量龐大且多樣化的數據,圖書館的數字化轉型一是要對這些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和利用,解決圖書館個別業務效率低下的問題,提升服務效率和讀者體驗;二是利用大數據,將圖書館業務流程數字化,推動無紙化管理和服務;三是將圖書館收藏的年代相對久遠、保存狀態不佳的資源進行數字化,實現電子借閱,減少頻繁的文獻借閱導致的實體文獻損壞,從而提高資料保存的完整性。 數字化轉型會促使圖書館的管理方式、業務流程甚至組織結構發生變化,圖書館館員也應將經驗思維轉變為數字思維,順應數字時代的要求和圖書館的數字化進程。 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高速發展,在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改變了知識信息的獲取渠道,這對于圖書館行業既是一種威脅,更是一種激勵。圖書館工作人員必須順應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發展潮流,轉變服務理念,調整服務方向。社科專業圖書館的主要職責是為其所屬機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供文獻資源保障及信息服務。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的工作重心和科研任務隨著時代變遷和國家政策的調整而改變,社科專業圖書館必須緊隨其后,參與其中,并為科研任務提供優質的文獻資源。
注釋 [1]習近平給國家圖書館老專家回信強調: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N].人民日報,2019-09-10(01).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臧強.高校圖書館網絡信息聚合平臺的構建研究[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5(16):96. [4]張燦.事業單位圖書館管理面臨的困境與創新[J].辦公室業務,2022(10):88-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