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文化建設,打造和美鄉村时间:2023-06-30 “和美”二字,從字面上看,就是和諧而美好、和諧而美麗。具體而言,“和美鄉村”體現在物質富裕、精神充實、社會和諧、生態優美、安全穩定等方面。從文化上看,和美鄉村建設需要從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提高農民素質,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轉化文化資源等方面著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苯ㄔO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是實現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也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路徑。因此,探索和美鄉村的內蘊及文化建設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和美鄉村的內蘊 什么是和美鄉村?“和美”二字,從字面上看,就是和諧而美好、和諧而美麗。和美鄉村就是和諧而美好、美麗的鄉村。具體而言,“和美鄉村”應該體現在物質富裕、精神充實、社會和諧、生態優美、安全穩定等方面。 物質富裕 從物質條件上講,為了生存,人們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衣食住行的問題。只有衣食無憂,才能安居樂業,人們的生產生活才能穩步前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隨著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完成,我國初步實現了中國人千年來的小康夢,并在此基礎上,把共同富裕作為新時代的新目標。這些都為和美鄉村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精神充實 從精神條件上看,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就會更加向往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豐富的精神食糧、愉悅的精神享受,都是和美鄉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中,精神充實與精神境界提升更是人們所向往和追求的內容?傊,建設和美鄉村,必須高度重視精神層面的建設,充實人們的精神世界,提升人們的精神層次與境界,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社會和諧 從社會條件上看,和諧社會是和美鄉村建設的必然要求。因為鄉村是否和諧、鄉村秩序是否良好決定著人們生產生活環境的好壞。鄉村環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村民的感受與行為。鄉村秩序良好,人與人關系和諧,人們就會生活在友愛親切的氛圍中,從而創造出更多文化成果。反之,在一個人際關系惡劣的社會中,人們的活力、創造力和主動性都會受到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歷了“富起來”之后,農民更加希望有良好的社會秩序、更平等的發展權利、更公平的社會分配,這些都是和美鄉村建設應注意的內容。 生態優美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當前,生態優美、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人們的普遍期望,而鄉愁記憶更是喚起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態良好、生態宜居、生態優美可以使人們在詩意的棲居中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提升獲得感與幸福感。 安全穩定 從安全的角度來看,安全穩定的國家秩序、社會秩序、鄉村秩序是和美鄉村建設的又一要求。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秩序穩定是人們安心生活、安穩工作的前提。為此,黨和政府致力于建設平安中國,為人們打造舒心、安穩的秩序環境,使平安中國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證。體現在和美鄉村建設上,就是要打造平安鄉村,使農民在豐衣足食的同時安居樂業,使鄉村宜居、宜業。 和美鄉村的文化建設路徑 和美鄉村建設需要從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等方面全方位進行。其中,文化建設是實現和美鄉村建設的重要路徑,在擺脫貧困、逐步富裕起來的基礎上,鄉村的和美更多地依賴文化建設,依賴鄉村整體文明水平的提升。 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以農立國,農耕歷史悠久。所謂鄉土中國,就是說中國文化的根在鄉村,所以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缺點都顯著地體現在中國農民的身上。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由于鄉村發展的相對滯后性,相較于城市,傳統文化更鮮明、更深刻地在鄉村留存下來,其對農民的生產生活、精神世界、行為方式等都有很重要的影響。就物質文化而言,農民居住的古村落、古民居、古鎮,以及古樹名木,都留有傳統歷史記憶。在精神文化方面,傳統的儒釋道思想,仁義禮智信的傳統價值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觀,以及隨遇而安、安適自然的生活態度都影響著農民的心理活動、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就制度文化而言,傳統的村規鄉約作為非正式的組織制度影響和制約著每個村民,是人們生活和交往的制度約束。就生活文化而言,傳統文化對個人的思想道德、行為舉止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忠孝節義的為人處世原則,與人為善、重義輕利等道德修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家教家風中的尚和合、重孝悌、勤儉節約、耕讀傳家等思想觀念則在更深層次影響著每個家庭的生活。另外,婚喪嫁娶、節日節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它以共享的方式引發了人們的情感共鳴,激發了人們對生活、自然節律和土地的深厚情感。 站在現代的立場上,傳統文化中不僅蘊含著優秀的成分,也包含著糟粕。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就是要對傳統鄉村文化進行必要的鑒別,厘清其精神價值,站在現代立場上,客觀全面且冷靜地剖析其積極功能和消極影響。相對于城市,鄉村現代化的速度較慢,信息不通暢,因此更容易受到傳統文化中封建迷信、腐朽思想、落后觀念、低俗文化、陳規陋習等糟粕的影響。對于這些不良因素,應該進行剔除;而對于鄉村的家規家訓、村規鄉約,則應進行厘清、分析與評判,剔除其中不合時宜的內容,使其轉化為新時代治家、治村、治鄉的規則和依據,以及村民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當前,一些地方開展的完善村規鄉約,健全紅白理事會,推進公益性公墓建設,推進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等活動,對于引導農民摒棄落后習俗,過現代文明生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傳統文化中講仁義、重情義、尚和合、重道德、守望相助、互助友愛等美德,則是體現我國悠久農業文明的寶貴元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使優秀農耕文明所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凈化民風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提升農民素質 農民是鄉村文化建設中的核心要素、能動要素,是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鄉村文化建設的興盛離不開農民自身的努力。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而要解決人的問題,關鍵是提高農民的素質,激發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為之奮斗的精神。農民的素質包括思想政治素質、道德文化素質、科學技術素質、衛生健康素質、法治素養、市場意識和合作意識等。其中,思想政治素質需要依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行建設。道德文化素質的提升則需要加強學校教育,加強對村民道德的規范、引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農民生產生活結合起來?茖W技術素質的培育,一方面依賴農民對現代科學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則需要農民掌握運用科學知識,具有一技之長,能夠自覺地在生產中運用科學技術。衛生健康素質包括對醫藥防疫、日常保健、身體鍛煉等知識以及健康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了解。法治素養的提升則主要體現為農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的提高。為此,有必要在農村加大普法力度,以轉變農民傳統的“厭訟”“息訟”觀念,引導農民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保護和捍衛自身的合法權益,這有利于鄉村經濟的發展。培育市場意識主要是指提高農民的市場競爭意識。從前,農民主要靠天吃飯,養成了順從、不爭的習慣;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農民順應市場經濟的規律,在市場競爭中更快、更準地獲益。因此,轉變傳統觀念,培育競爭意識,擺脫“等”“靠”“要”等心態,培育奮斗精神就成為新時代提高農民素質的重要舉措。合作意識是指隨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農村需要適度進行規;洜I,發展集體合作社,這就需要提高農民合作互助的意識和意愿。傳統小農經濟的形式容易使農民形成散漫、各自為政的心態與意識,而轉變這種落后的心態和意識,有利于現代規;r業、集體合作社的發展,也有利于農民增強團結互助、合作友愛的意識,這些都能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當前,許多地方都開展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工作,這不僅有利于提升農民的素質,還能幫助農民更好地融入社會,跟上新時代發展的步伐?傊,提高農民的素質是和美鄉村建設的重中之重。農民是和美鄉村建設的主體,只有激發其內生力量,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和美家園,才能使和美鄉村建設成為主動的、積極的、必要的活動,使農民不斷迸發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 公共文化服務是鄉村文化建設中的關鍵要素。繁榮鄉村文化離不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發揮文化惠民的作用,離不開健全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外部輸入,另一方面是內部引導。從外部輸入來說,可以推進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發揮縣級公共文化機構的輻射作用,加強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推進市縣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同時,完善農村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公共服務覆蓋體系,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實施公共數字文化工程,以便農民群眾能夠便捷地獲取數字文化資源。此外,根據農民需求,推動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推進農家書屋建設,加強農村科普工作、健康衛生教育,推動全民閱讀進家庭,進農村。這些措施立足于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和效能,能起到文化育民、文化惠民的作用。從內部引導來說,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鼓勵鄉村自辦文化活動,為農民搭建自我展示的平臺,廣泛開展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地方戲文藝表演活動、節慶節日活動以及各種具有鄉村地域特色的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舉辦群眾文化廣場藝術節、廣場舞比賽、民間文藝匯演巡演、重要節日演出等系列文化活動,有助于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提振農民群眾的精氣神。同時,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還要挖掘、培育鄉土人才,加強鄉村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培育懂文藝、愛鄉村、愛農民的鄉村文化工作隊伍?傊,要將外部輸入和內部引導結合起來,這對提升農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獲得感,提升農民素質,移風易俗,改變鄉村文明風貌等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轉化文化資源 進行鄉村文化建設,不僅要提升和美鄉村的軟實力,還要增加和美鄉村的經濟收益,通過轉化文化資源,為鄉村創造可觀的物質效益與精神效益。首先,就物質文化而言,文物古跡、古村落、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等歷史文化遺產歷史底蘊深厚,因此,既要對其進行必要的保護,又要對其進行合理適度的利用,使其成為文化旅游、觀光品鑒的重要資源。就生活文化而言,鄉村中的婚喪嫁娶、節日節慶等本身也具有觀光品鑒的價值,可以為文化旅游、觀賞經濟發展“出力”。就生產文化而言,傳統鄉村文化不僅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與情感,還可以是有形的存在,如民間工藝、民間戲劇、曲藝、剪紙、童謠等,它們都可以以傳統藝術作品的形式傳遞真善美,同時轉化為具有顯著效益、經濟價值的傳統藝術產品。此外,鄉村的飲食文化、體育活動,如地方戲、剪紙、泥塑、木偶劇、茶文化、酒文化、武術等活動,既是鄉村生產的產品,也是鄉村經濟的增長源。而鄉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等自然文化資源都可以成為既具有觀賞價值又具有經濟價值的文化產品。就生態文化而言,鄉村建筑大多依山傍水,按照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修建,因此,古村落、古民居往往都體現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理念,與周圍環境相適應、相協調,構造出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的景觀,其不僅能使人寄情山水間,喚起人們的鄉愁鄉韻,還能使人們在品味鄉村文化的同時,激發人們更多的感悟與感懷。當前,在許多鄉村,“文化+”戰略實施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績,文化旅游、觀光農業、文旅產業蓬勃開展,還有一些地方以文創產業為核心構筑起了集經濟、文化、旅游、藝術鑒賞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創產業,其在獲得可觀效益的同時,還帶來了淳樸民風、和睦家風,實現了鄉風文明和鄉村富裕美麗?傊,隨著時代的發展,鄉村已成為人們的向往之地,鄉村文化也成為農民增收致富,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繁榮與建設和美鄉村的重要資源。 總之,建設和美鄉村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同時需要注重鄉村文化建設。這是促進鄉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重要路徑。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齊頭并進,和美鄉村才有可能成為現實。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重大集體攻關項目“新時代四川鄉村治理研究”(2022JTGG06)的階段性成果。 上一篇整合文旅優勢資源 建設大美安陽下一篇迎澤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