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僑批”檔案,看僑鄉優秀家風文化时间:2023-07-10 僑批作為一種特殊的家書,不僅搭建了中國僑鄉與海外華人社區溝通的橋梁,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的跨地域傳承提供了有效載體,孕育出了獨特的僑鄉家風文化,F通過剖析僑批中蘊含的孝親、勤勞簡樸、勤學向上、家國情懷等優良家風,提出弘揚僑鄉家風文化要加大對僑批檔案的收集整理力度、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推動優良家風文化進大中小學校園等多個實踐路徑,以講好僑批故事,挖掘僑批中蘊含的豐富的育人價值。 僑批又稱“銀信”“番批”,作為晚清、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一種家書和匯款的結合體,是海外華僑華人與僑鄉家庭之間保持經濟往來和書信溝通的一種重要方式。2013年6月,廣東、福建兩省檔案局(館)就中國僑批檔案申遺問題共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并最終獲得批準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申遺成功是對僑批檔案深厚歷史底蘊的充分肯定,其也對僑批檔案的保護整理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僑批檔案不僅是一種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民間文獻,僑批檔案中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情系故里、勤儉節約、尊老愛幼、家國一體等優良家風,也對推動僑鄉社會文化發展,推進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時代意義。 關于家風的相關概念及特征 在中國歷史典籍中,“家風”一詞可追述至西晉潘岳的《家風詩》,詩歌表達了發揚家族美德、傳承優良家風的重要性。時至今日,學界仍在從多種角度闡釋家風的內涵和意義。從文化的角度看,家風是一種經過長時間傳承并扎根于現實社會的民間文化,其以家訓家教等為表現形式,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展的產物。從道德傳承的角度看,家風是一種世代相襲的生活習慣、行為規范和價值標準,會融入一個家族或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和行為標準中,及至區域社會的民風民俗之中,會影響區域文化的形成發展。家風文化中的精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教化作用。 第一,家風文化具有傳承性。家風在家庭教育和社會風氣熏陶的雙重作用下,不斷實現縱向的代際相沿和橫向的區域傳播。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優良的家風凝聚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時也是人們教導和影響晚輩家庭成員或家族成員“如何成長”“成長為什么樣的人”的家庭教育方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優良的家風文化通過代代相傳的實踐活動實現了去偽存真,逐漸使人們接受了一系列的規則和觀念,如“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理念,并成為維系和強化家庭內部聯系的道德紐帶,進而融入整個民族的觀念系統和文化體系之中,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第二,家風文化具有實踐性。家風文化的產生、形成和發展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并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融入了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社會文化,逐步演變為鄉風民風,成為約定俗成的社會行為規范。家庭成員作為家風文化的實踐主體,往往以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方式影響和教育后輩,傳承如勤儉節約、公正、誠信等品質。這些優良的品質又從家庭走向社會,以社會教育、道德觀念等形式輻射到周遭的社會環境中,由“小家”傳遞到“大家”。不同社會群體逐漸對家風文化的觀念產生認同感,使家風文化逐漸為整個社會群體所接受,最終轉化為引導社會認知和風氣的觀念體系。 第三,家風文化具有時代性。家風傳承并非一成不變,其會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發展,并在不同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條件下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和形態,如在兩漢三國時期,史籍顯示當時家風傳承重在強化家庭內部的聯系,規勸子女加強與其他家庭成員的聯系;至宋元時代,現存官宦家庭的家訓中強調廉潔奉公等內容;明清兩代尤其是晚清時期,崇尚民族氣節、救國為民的家國情懷,成為家風傳承的主流;時至今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新時代家風傳承,為家風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繼承和發揚傳統優良家風的同時,也將法治、平等、獨立、開放等內容有機融入新時代家風中。 僑批文化蘊含的傳統優良家風 通過僑批,身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得以與僑鄉社會及其家庭成員保持長期的聯系。由于僑批兼具匯款和通信功能,海外華僑華人可以利用匯款單的額外空間書寫文字,借此表達心中的情感意愿,傳遞重要信息。因此,僑批檔案中的文字往往是華僑華人家庭生活中重要的方面,其中,子女教育問題成為僑批通信中非常常見的內容。在僑批檔案中,我們能夠看到尊老愛幼、勤儉節約、勤學向上等有關個人修養和倫理教育的內容,也能夠發現情系故里、救國為民的家國情懷。 第一,重視孝道人倫,秉承孝德傳統。孝德文化在長期發展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過程中,逐漸滲透進了社會文化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諸如尊老、敬老、養老等傳統美德。海外華僑華人雖然身處異域,卻極重視孝道,即使遠在萬里之外,也依然牽掛家中親人,想要力所能及地承擔起贍養父母的義務和責任。有批必有款,盡管大部分華僑華人在海外的收入微薄,但他們仍會將有限的收入通過僑批匯寄到家中,作為贍養父母的錢款。例如,1908年菲律賓華僑莊文梯向家鄉母親寄出的僑批中說道:“兒在山河遠隔,不得奉待母親大人,不孝至罪也……茲咐(付)去龍銀拾五大員,到可收入,回示來知!毙胖袃热莩浞煮w現了莊文梯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同時該僑批內容提及他從自己微薄的收入中“去龍銀拾五大員”,以此作為贍養父母之資,可見海外游子的拳拳孝心。在僑批檔案中,此類內容非常常見,這充分體現了海外華僑華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孝文化”的堅守。 第二,勤勞簡樸、勤學向上的家風。勤儉是海外華僑華人在外闖蕩謀生的重要生存法則和優良品質。例如,1936年潮汕籍華僑寫給其子陳道聞的批信中說道:“爾賣鹽割草,亦是艱難,在家刻苦耕作,自己的鹽埕園須要自己種為要!睆呐艃热菘芍,“賣鹽割草”是一件非常艱苦的工作,但是該華僑仍要求其子盡量對“鹽埕園”的工作親力親為,可見勤勞簡樸這一傳統美德也通過僑批影響了僑鄉家庭成員。此外,勤學向上是華僑家風傳承中的重要內容。通過在海外的奮斗經歷,華僑華人群體深感掌握知識的重要性,并將家族的發展寄托于子女教育。例如,1948年新加坡華僑黃丕廷在給其子黃金陵的批信中寫道:“爾今在童稚之年,豐衣足食,家庭無饑寒之慮,實宜努力以求學問,為來日任重道遠之計!笨梢,經濟條件尚可的華僑家庭中家長對家族未來發展的認識是清醒的,知曉只有教育才能幫助子女樹立遠大人生目標,進而成長成才。 第三,熱愛祖國、家國一體的赤子情懷。愛國主義是僑批文化的核心內涵,在家風傳承中起引領作用。近代以來,在國家和民族危亡之際,廣大海外華僑華人心系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例如,抗日戰爭爆發以來,海外華僑華人不怕犧牲、勇赴國難,積極投身愛國救亡運動,1939年菲律賓華僑康起圖在寄給其妻的批信中道:“因現在當在抗戰中,凡是中國國民份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此乃當然職責,實在歡喜出本,內助樂為輸將也!睙釔圩鎳、家國一體的赤子情懷激勵著海外華僑華人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箲鹌陂g,海外華僑華人以各種形式支援祖國抗戰。據當時的財政部統計,在抗戰期間,海外華僑共為中國捐款13.22億元,其中,僅旅美廣東華僑華人的抗戰捐款就高達5000萬美元?梢,僑批中所蘊含的“熱愛祖國、家國一體”的理念,使“不怕犧牲、勇赴國難、忠貞報國”等愛國主義精神在華僑華人家庭和僑鄉社會不斷強化,代代相傳。 弘揚僑鄉優良家風的路徑 僑批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的“文化瑰寶”。僑批是培養尊老愛幼、勤儉節約、家國情懷等優秀家風的教育載體,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和借鑒意義。從僑批文化出發,傳承和弘揚優良家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加大對僑批檔案的收集整理力度,F存僑批主要來自福建、廣東,其中有超過16萬件已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僑批出現的時間跨度超一個半世紀,這類史料細分來看包括僑批、回批、信局匯票、電匯單等。當前一部分僑批檔案已經整理出版,如《福建僑批檔案文獻匯編》《潮汕僑批集成》等。但是,目前仍有數量眾多的僑批散落在各處,未經過系統的收集和整理。因此,相關部門或研究機構應該加大對專項資金、僑批檔案的收集整理,以及散落民間的僑批檔案的回購回收的投入,避免此類僑批資料在流轉過程中遺失。此外,要重視僑批的學術價值和文化意義,提高對僑批檔案的保護力度,將僑批保護工作上升到保護國家歷史文物的高度,同時也要注重加強對僑批檔案的文化內涵的研究,深入挖掘僑批檔案的文化價值。 第二,家風傳承要在新時代下與時俱進。僑批中所體現的家風文化在弘揚過程中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發展。一是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家庭利益、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內容上要與時俱進,不斷進步,確保家風教育的正確性、先進性和科學性,將傳統美德與現代道德相結合,尤其注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庭美德的有機融入,為僑批文化不斷注入新的時代元素。二是家風的傳播方式和傳播載體要與時俱進。我們應該將目光投向“00后”“10后”等青年、少年一輩,主流媒體要把握好家風文化的宣傳方向和尺度,充分利用主流媒體的新聞、影視作品、廣播和互聯網端等各種渠道,引導好社會心理和輿論,同時要充分運用各類社交軟件及自媒體平臺傳播僑鄉的家風文化,利用好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激發新生代對僑批文化的認同感,進而促進僑鄉優良家風的推廣弘揚。 第三,家庭教育是弘揚家風文化最直接的途徑。僑鄉社會普遍存在父母與子女分守兩地的現象,這也使得家庭教育成為很多僑鄉子女成長過程中缺失的一環。如今,僑批的通信功能已經逐漸被新的信息技術手段所取代,但僑批中重視子女家庭教育的傳統,仍然能夠為當代僑鄉的家庭教育提供有益借鑒。盡管遠在海外,但父母仍是僑鄉留守子女家庭教育的主體。父母離家不離教,海外華僑華人可以通過微信、QQ等社交工具與子女聯系、溝通,傳遞僑批文化中的孝悌為本、勤勞簡樸、勤學向上等優秀傳統理念,并有意識地在感恩教育、責任意識、家國情懷等方面下功夫,同時積極動員僑鄉親屬提供幫助,配合學校、社區等做好子女的管教工作,促進子女健康成長。 第四,講好僑批故事,推動優良家風文化進大中小學校園。一是促進僑批文化與教育實踐有機融合,充分了解不同階段學生的生活學習理念和興趣點,在校園中建立僑批文化的知識長廊和展示窗口,把僑批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并針對大中小學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相應的僑批文化教學資源,開展與僑批知識相關的課堂實踐和各類主題活動。二是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設立僑批檔案研究中心,加強對僑批文化的專題研究,通過設立專門的課題項目,為相關研究提供資金支持,鼓勵研究人員參與僑批文化的專題研究,深入挖掘僑批檔案中蘊含的家風文化。三是積極與學校宣傳部門進行對接,通過學校的官方微信公眾號、校園廣播、校報等渠道開展宣傳活動,積極搭建優良家風教育宣傳平臺。 第五,推動僑批檔案中的優良家風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深入挖掘僑批文化中蘊含的育人價值,宣揚僑批文化中蘊含的孝親、勤勞簡樸、勤學向上和家國情懷等優良家風文化,將僑批檔案中的優良家風文化有機融入思政課堂中。一是梳理和整合僑批檔案中有關家風文化的各種案例,根據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特點對僑批檔案進行分類,深度挖掘適用于不同情景、不同年級和不同學生群體的家風文化故事。二是提升教師自身能力,使其積極投身于僑批檔案的教學研究工作,有計劃地邀請相關專家開展學術講座和指導工作,動員教師“走出去”與其他教研單位開展學術交流。三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引導學生加強對自身家庭家風的發掘,通過分組討論、個人訪談和學生成長記錄檔案等方式發掘出各自家庭中家風教育的形式和特點,提高學生及其家庭參與優良家風建設的主動性,不斷加強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聯系。 在歷史上,中國人“下南洋”的謀生過程是一段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中華文化與華僑華人所在地文化之間的沖突、碰撞與交融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華僑華人群體構建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據。僑批以“銀信合封”的形式維系著海外華僑華人與祖國僑鄉家庭之間的經濟和文化聯系,并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的跨地域傳承提供了有效載體,同時,僑批也是特定年代海外華僑華人進行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徑。 僑批作為一種特殊的家書,孕育出了獨特的僑鄉家風文化。在新時代弘揚僑批文化中的優良家風,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大對僑批檔案的收集整理力度,強化家庭教育在家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推動優良家風文化進大中小學校園,將優良家風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深入挖掘僑批中蘊含的孝悌為本、勤勞簡樸、勤學向上、家國情懷等家風文化,加強僑批文化內涵的現代轉化,將僑批文化中的家庭美德、家國情懷發揚光大。 2022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基于友好型人居環境建構的僑鄉精神傳承教育探究”(項目編號:220902251232859),本文為該課題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