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兩城鎮遺址看百年考古恰風華时间:2023-07-16 兩城鎮遺址位于山東省日照市。近百年來對其的考古發掘工作在考古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該遺址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史前城址,也是兩城古國的中心聚落。兩城鎮遺址所在的魯東南地區在原始社會晚期生態環境良好,低山和丘陵溝谷地帶生長著落葉闊葉林,在河岸和池塘周圍有喜歡濕潤環境的物種生長。當時,該區域對外交流廣泛,同魯西北地區、江淮地區良渚文化區、遼東半島地區都有貿易和文化的交流。史前時代,兩城地區先民的禮制與酒有密切聯系,制造業、農業、漁牧業、編織業、釀酒技術、建筑技術、疾病防控技術也比較發達。 兩城鎮遺址位于山東省日照市兩城鎮西北部。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梁思永、王湘、祁延霈、劉曜在20世紀初就關注著這塊土地。1934年春,王湘、祁延霈先生在山東東部沿海地區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田野考古調查,發現了包括兩城鎮、丹土、堯王城等在內的10余處遺址;1936年,梁思永、劉曜、祁延霈等首次發掘了兩城鎮遺址;1958年,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對兩城鎮遺址進行了鉆探和試掘;1955年、1957年和1963年,劉敦愿先生在日照沿海一帶進行了多次考古調查;1995年冬,中美聯合考古隊用長達10余年的時間,開展了以兩城鎮遺址為中心的區域系統調查;1998—2001年,中美考古隊對兩城鎮遺址進行了勘探和發掘;2018年,山東大學對兩城鎮遺址進行了發掘;1977年,兩城鎮遺址被山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兩城鎮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全國100處重點大遺址保護項目;2006年,兩城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形態:古國“金字塔”塔尖上的遺址 蘇秉琦先生提出:“古國是高于部落之上的、穩定的、獨立的政治實體!币簿褪钦f,古國從聚落或部落發展而來,最早是一個部落或聚落群的中心區,然后逐漸演變成一個古國。原始社會的聚落群,社會分化程度不深,尚未形成“都邑聚”的金字塔形等級結構;當社會文明程度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社會分化加劇,就會逐漸形成“都邑聚”的金字塔形等級結構。作為國家的基本特征之一,這種具有“都邑聚”金字塔等級結構的史前聚落就是一個古國或古國的中心區。兩城鎮遺址面積約為100萬平方米,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史前城址,也是古國的中心聚落。 都 1995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魯東南沿海地區開展了以兩城鎮遺址為中心的區域系統調查,調查過程中累計發現龍山文化遺址和陶器分布點534處。在這些分布點中,屬于一級中心聚落的遺址有三處,分別為兩城鎮遺址、丹土遺址和堯王城遺址。兩城鎮遺址和丹土遺址相距很近,直線距離約4千米。發掘結果表明,這兩個遺址延續的時代既有重合,也有明顯的差別。就繁榮期而言,這兩個遺址的繁榮期是前后相繼的,而在整個遺址的存續時間上,兩者在較長的時間內共存過。龍山文化的中心聚落最初在丹土,在龍山文化早、中期之交,其遷移到離黃海更近的兩城鎮遺址,兩城鎮遺址當時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丹土遺址的中心聚落功能;丹土遺址作為舊都性質的聚落,還存在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極有可能還分擔著兩城鎮遺址的某些職能。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魯東南沿海地區的調查共發現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遺址和陶器分布點29處,它們分布于山地和平原兩種地形區。這些遺址多數發展為龍山文化的巨型聚落所在地。兩城鎮遺址所處的區域有大汶口文化遺址和陶器分布點11處,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大汶口文化遺址是丹土遺址。大汶口文化城址面積約9.5萬平方米。據推測,具有行政職能的聚落是前三個等級的聚落。第一級聚落內有城墻和環繞城墻的壕溝,鼎盛時期聚落面積在50萬平方米以上,墓葬等級比較明確,出土了精美的黑陶和白陶;第二級聚落多有環壕,面積在5—10萬平方米之間;第三級聚落則為普通的小型聚落遺址,實際面積在5萬平方米以下。兩城鎮遺址、丹土遺址為第一個等級的遺址。龍山文化初期,兩城鎮遺址面積約為21萬平方米;到龍山文化中期,面積約為35.87萬平方米;龍山文化晚期,兩城鎮遺址進一步擴建,包括環壕在內占地面積約為66.87萬平方米;至龍山文化晚期偏晚階段,大環壕逐漸被棄用,遺址面積達到近百萬平方米。龍山文化早期,丹土遺址平面呈橢圓形,城內面積約為11萬平方米;到龍山文化中期,丹土遺址面積約為33萬平方米。 邑 兩城鎮遺址周圍目前已知的二級遺址至少有l0處,包括蘇家村遺址,五蓮縣的丹土遺址、夏家莊遺址,青島市黃島區的甲旺墩遺址、西寺遺址等。每一處遺址的周邊都聚集著一批規模更小的聚落遺址。其中,在兩城鎮以南的蘇家村和大桃園均發現了龍山文化環壕。 聚 日照市龍山文化早期的三級遺址有10處,圍繞在二級遺址和一級遺址周圍。其中,兩城鎮遺址、丹土遺址周圍4處;夏家莊遺址周圍1處;甲旺墩遺址、西寺遺址周圍5處。龍山文化中期的三級遺址有6處,圍繞在二級遺址和一級遺址周圍。其中,兩城鎮遺址、丹土遺址周圍3處;夏家莊遺址周圍1處;西寺遺址周圍2處。這些圍繞在二級遺址和一級遺址周圍的三級遺址,規模更小。 對外貿易、文化交流,建立起交通通道 遠方文化交流 考古研究證明,兩城鎮遺址所在區域在原始社會晚期的對外交流廣泛。兩城鎮遺址曾經出土了具有凸顯魯西北地區文化特點的灰陶鬲。這證明兩城地區與魯西北地區在當時存在文化交流。丹土遺址出土有良渚文化玉琮,證明該區域同良渚文化區有文化交流。另外,燕生東先生等人通過對丹土與兩城鎮遺址出土的玉器進行分析研究指出,“大汶口晚期丹土一帶的璇璣、小璧、小環等主要來自遼東半島的玉器制作場”,這說明該區域與遼東半島區域有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 內部通道 大汶口文化晚期,兩城鎮遺址所在的魯東南沿海地區的中心是丹土遺址,以丹土遺址為中心區域的交通可能主要有兩條路線:北向交通路線大致沿丹土經大石河口到西寺;南向交通路線大致經丹土沿兩城鎮、蘇家村、馮家溝、東海峪、井溝、堯王城、西林子頭一線。 惠夕平的博士論文《地理信息系統支持下的魯東南沿海地史前至漢代聚落考古研究》顯示,龍山文化時期,以兩城鎮遺址為中心的區域生成了五條最優的交通路徑。其中北線三條,分別為由兩城鎮經甲旺墩、鳳墩村、張家大莊到西寺村;由兩城鎮到張家大莊;由兩城鎮到夏家莊。南線有兩條,分別為由兩城鎮南經過沿線的大桃園、黃家河、鄭家頂子等地到堯王城一線;由兩城鎮經蘇家村、東王家村、東海峪等海岸地帶到堯王城一線。 生活區形態 庭院 中美聯合考古隊1998—2001年對兩城鎮遺址的發掘證實,房址F39,坐北朝南,直接坐落在生土地表之上。其中與房址F39其密切相關的是房址F65,它位于F39的西南面,門道向東;兩座房屋共用一個活動場地(即庭院),房屋的地面和灶也先后經過多次鋪墊和新筑,說明它們共同存在了一段時間。同時,發掘過程中還發現了大量的灰坑、墓葬和部分窖穴,這說明兩城鎮先民的住所以坐北朝南為主。 房址內部布局 兩城地區的中美聯合考古隊在1998—2001年對兩城鎮遺址的發掘中共發現房址40余座,整體上看,絕大多數房屋為地面建筑,有圓形、方形等基本形狀,朝向大多坐北朝南。室內的西北部或東北部設有圓形或橢圓形的灶,多數與地面平齊,個別高出地面。保存較好的房址墻體的內、外表面均涂抹一層細泥做墻皮。室內地面經過多次鋪墊,每一層墊土的表面均為平整結實的活動面。與房屋門道相連的室外也有相應的活動場地,即后世所謂的庭院,并且也經過層層鋪墊,每層表面都有加工或長期踩踏出來的堅硬而平整的活動面。 稻谷加工場所及儲存場所 山東大學靳桂云、欒豐實老師在《海岱地區龍山時代稻作農業研究的進展與問題》一文中指出,“龍山時代,在海岱地區東南部的日照等地,稻谷的加工是在比較固定的場所進行的”。兩城鎮遺址出土的房址中居住區南側是水稻的加工場所,存在了較長時間。同時,兩城鎮遺址還出土了不少窖穴,這些窖穴均有防潮措施。這表明當時兩城鎮遺址聚落的稻谷加工和儲存都在固定的區域內完成,且形成了固定的形制,可能有專門的糧倉。 墓葬分布 兩城鎮遺址的墓葬數量超過了100座。這些墓葬并不是集中地埋葬在一個或數個墓地中,而是散落在聚落中,隨意性較強。這種埋葬方式也是龍山文化時期普遍的做法,與大汶口文化時期那種布局嚴整、排列有序的公共墓地明顯不同。所有墓穴均為長方形或近似長方形的土坑豎穴墓,絕大多數墓葬的墓主頭朝東,這也是海岱地區史前文化傳統的墓葬方向。除了個別墓葬為母嬰合葬外,其余均為單人一次葬。因為當地堿性土壤具有腐蝕性,墓葬中的人體骨骼保存極差,能辨別葬式的墓葬均為仰身直肢葬,個別墓主手和上臂交叉置于腹部。多數墓葬沒有葬具,少數有一棺,一槨一棺的墓葬僅有1座,墓中不僅隨葬了較多陶器,還出土了一件由200多片綠松石薄片和數十個石英珠粘貼而成的特殊物品。由此來看,該墓墓主顯然不是一般的社會成員,但也達不到當時社會頂層的級別。 生態環境 龍山文化時期,兩城鎮周圍的低山和丘陵溝谷地帶生長著落葉闊葉林,其中的植物以麻櫟為主,還有遼東榿木、械木、杜梨、松、柏、柳樹和構樹等,林下有豐富的灌木和草本植物;聚落東部有大面積的湖沼和沿海灘涂,河岸和池塘周圍生長著喜歡濕潤環境的植物,如剛竹林和蘆葦等;聚落周圍分布著農田,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水稻、谷子、小麥和大豆等。 禮儀形態 一是稻米釀酒與禮制。酒的使用與原始社會的龍山文化禮制有著密切的聯系,常常被認為是社會復雜化的體現。通過對兩城鎮遺址出土的陶器及其包含物進行分析,研究人員發現稻米不僅是當時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是釀酒的重要材料,這揭示了當時稻米釀酒的普遍性。普遍存在的釀酒活動促進了禮制的發展,正如山東大學欒豐實老師所說,釀酒“間接地成為社會復雜化的催化劑”。二是原始崇拜。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對某些自然現象、動物、植物乃至人類本身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但是由于對自然規律的認識程度還非常低,人們往往將一些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如風、雨、雷、電等歸于神力,并加以崇拜。其中,圖騰崇拜、祖先崇拜最為明顯。 生產生活狀態 一是制造業,主要有制陶業、石玉器制造業和骨器加工業等;二是農業,栽培作物有稻、粟、黍和小麥四種,此外,還有三個可能為栽培作物的品種,即大豆、赤豆和紫蘇。從兩城鎮遺址中發現的可供鑒定分析的木炭標本較少,能夠鑒定的標本中發現有葡萄、麻櫟、松、圓柏、槭木、榿、柳樹、杜梨、構樹和剛竹等野生植物。其中絕大多數為麻櫟,其次為松。三是漁牧業,兩城鎮遺址龍山文化時期鑒定出來的動物種類不多,主要有哺乳動物和少量鳥類。其中絕大多數是家豬(沒有發現野豬),其他有黃牛、山羊、綿羊、狗、鹿和鳥類。兩城鎮遺址距黃海很近,人們捕撈海洋動物食用應是十分自然的選擇,但由于保存環境的原因,遺址中幾乎沒有發現與海洋生物相關的遺存。四是酒的品類,中美聯合考古隊對兩城鎮遺址中23個陶器中的樣品進行分析發現,當時人們飲用的酒是一種包含稻米、蜂蜜和水果,并且可能添加了大麥和植物樹脂(或藥草)等成分的混合型發酵飲料。五是編織業,兩城鎮遺址的骨器制作工藝非常出色,出土了直徑只有0.1厘米左右的骨針,現代人見了也為之驚嘆。兩城鎮遺址出土的大量紡輪及骨針證明,當時先民已經掌握了紡線、織布和制衣技術。六是建筑技術,中美聯合考古隊對兩城鎮遺址的發掘顯示,絕大多數房屋為地面建筑,也發現了少量半地穴式建筑。建筑的形狀有圓形和正方形、長方形三種;按照建造技術來看,有土坯墻結構、夯土墻結構、木骨泥墻結構等。七是疾病防控,兩城鎮遺址先民的原始醫學主要表現為酒文化的興起,砭石的出現和衛生保健意識的增強。酒與醫的關系非常密切,有學者認為醫學的發展當從酒開始。從歷次針對兩城鎮遺址的考古發掘來看,兩城鎮先民的房址、墓葬和灰坑等提高了兩城鎮先民抵抗疾病的能力。 兩城鎮遺址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史前城址,也是兩城古國的中心聚落。該區域在原始社會晚期的對外交流廣泛,同魯西北地區、江淮區域良渚文化區、遼東半島區域有著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近百年來,對兩城鎮遺址的考古工作在考古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