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廣與創新:讓中華典籍文化活力再現时间:2023-07-16 現分析中華典籍文化的本質與歷史價值,提出中華典籍文化的繼承、推廣與創新策略。通過正確解讀與良好開發,實現中華典籍文化的傳承,以典籍翻譯、跨學科和跨國界合作、創新推廣模式擴大中華典籍文化的影響范圍,以追求古典真義、賦予時代價值、推進學科建設推動中華典籍文化創新,使中華典籍文化更好地服務于現代社會,推動我國文化傳承與文化建設的時代化發展。 中華典籍文化蘊含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是時代發展中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我國作為文明古國,收藏了大量的古代文獻資料,基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使命感,需要通過整理中華典籍來實現文化命脈延續,從而加強中華典籍文化的傳承、推廣與創新。在全球化時代與信息環境下,我們更應重視中華典籍文化的現代價值,提升對中華典籍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認知,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學科建設發展注入原動力。 中華典籍文化的轉化利用 中華典籍文化指的是中華古代紙質文獻典籍所蘊含的歷史特征與時代價值。中華典籍浩如煙海,是全世界最為綿長悠久、龐雜浩大的文化傳承,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我國產生并保存了大量的紙質典籍。這些典籍不僅反映了當時人民的價值觀與思想感情,同時也具有超越時空的穩定性與凝聚力,是當前我國文化建設工作的精神支柱與理論基礎之一!队罉反蟮洹贰端膸烊珪贰秹粝P談》《天工開物》《齊民要術》《農政全書》等傳世經典,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力,是代表中華歷史文化的經典符號。 古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記錄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诠偶谖幕瘋鞑ブ械闹匾匚慌c特殊作用,需對其進行有效的整理來實現古籍的保護傳承與轉化利用。我國發布了《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明確強調古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推動古籍事業的良好發展。關于中華典籍文化的傳承方法,主要體現在解讀與開發兩大方面。 首先是解讀,要想發揮古籍傳承中華文化的價值,必須對其進行正確解讀與研究,結合古籍的時代特征與作者的思想傾向,挖掘古籍文字的正確含義,以此作為構建現代中華文化體系的基礎。古籍文獻的文字以文言文為主,語句晦澀難解,為最大程度上保證古籍文獻的文字含義與思想價值,關于古籍文獻的解讀,一般遵循“先總后分,漸次深入”的原則,在把握其整體方向的基礎上逐句逐字進行翻譯理解。具體流程如下。第一,了解古籍產生的時代環境與作者,明確古籍的總體思想。古籍文獻具有一般典籍服務社會、傳承思想的特征,其所傳達的理念價值必定與時代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第二,結合內容開展提名式分類,方便系統解讀。中國古典文獻一般具有字數多、匯集圖書多等特征。以《永樂大典》為例,這部古典文獻是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縉、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百科類典籍,宗旨為“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全書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占卜、戲劇、工藝、農藝等知識內容,旨在記錄時代知識,服務社會發展。因此,在系統分類的過程中,應按照不同圖書所包含的知識方向來進行整理解讀,以取得最佳成效。第三,辨析字詞含義,準確解讀語意。古代文言文不同于現代白話文,除了字詞本義之外,還有詞的引申義等其他解讀方式,詞義的引申方式與類型都影響著詞義的正確解讀。以詞義的直接引申為例,“朝”的本義是“早上”,可以引申為“朝見”。因此,選擇正確的方式對古典詞義進行解讀,是傳承中華典籍文化的重點。 其次是開發。古籍蘊含的人文精神、價值理念和思想體系,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提供了理論依據。但古籍并不是能直接拿來就用的現成品,也不是隨意搬用的點綴品,其中部分文化知識、價值理念都與現代價值觀相悖,因此要想實現中華典籍文化的現代化傳承,需要基于現代文化價值對其文化內涵進行深入開發,提煉古籍精華,回應現實需求,結合當前中國實際,在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更好地闡釋中華文化,并將其作為解決現代實踐問題的基本參考素材。 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性轉變 古籍作為中華文化的根基,在文化創新中發揮著重要的價值與作用,能夠引導文明、啟發思想,進而實現傳承與發展。 比如央視綜合頻道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其依靠環幕投屏、AR、實時跟蹤等新科技手段,利用電視熒幕將古典文獻化作歷史場景與故事講述,在翔實史料的支持下,采用通俗唯美的語言講述了中華典籍的發展歷程與現代價值,將艱澀的古籍化作有溫度的想象、情真意切的場景。以新媒體技術為支持的《典籍里的中國》文化節目一經播出,便吸引了眾多受眾的大量關注!兜浼锏闹袊方柚摂M現實場景,實現了穿越千年的時空對話,形成了非常奇妙的歷史架空感,引發年輕人自主推薦,成為中學語文老師在開學第一課的推薦。微博上相關話題閱讀量超過3.2億次;在抖音平臺,正片的播放量已超1.1億次。其不僅擴大了中華典籍文化的影響范圍,也加大了中華典籍文化的推廣力度。 挖掘古籍時代價值 一方面,深入挖掘中華典籍的價值理念,結合現代人們的認知與時代發展趨勢,將典籍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與價值追求轉化為現代人們的行為準則與精神追求,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性轉變。以《道德經》為例,其核心思想為“道法自然”,也就是順應事物發展的自然本性,不強作妄為,這個思想結合了老子對宇宙人生和社會歷史的深切洞察,在現代社會中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引導人們與生態環境和諧共存,遵循自然環境發展規律,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另一方面,回應時代需求,中華典籍具有非常明顯的時代性特征,是結合典籍所處時代所形成的文化理念,回應古代社會的時代需求,與當前社會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應結合當前的時代特征與現實需求,深入探索中華典籍的歷史發展軌跡,有效實現歷史與現實的需求轉化,從而更好地闡述中華文明,回應時代需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提供基本素材與理論支持。 注重經典真義 中華典籍文化的創新應建立在求真務實的基礎上,也就是還原典籍文獻真義,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其文化價值的傳承與發展。以《道德經》的開發創新為例,眾多學者通過努力,經過歷史考證還原其原貌,并在此基礎上開發了《道德經五步童謠》的少兒簡譯讀本!兜赖陆洝分诖呵飸饑鴷r期,以紙張為載體,由于歷史久遠,其真跡難以考察,加上傳世抄本眾多,譯文復雜且不一致。盡管歷史上眾多著名文人對其進行注釋解讀,但仍存在一定錯誤。比如晉代王弼所注的《道德經》一直被奉為傳世經典,但根據專家的歷史解讀與考究,公元前194—180年間的抄本《道德經》基本維持原貌,專家在此基礎上糾正了王弼注本《道德經》的錯誤,也就是其中“大器晚成”與“大器免成”的分別。由此可見,對中華典籍經典真義的挖掘是對其進行開發創新的基礎。除了上述關于中華典籍出土真本的考究之外,還要輔以對應的翻譯方法,這要求工作人員應本著求真務實、嚴謹認真的態度對待中華典籍翻譯,最大程度上維持典籍真義。 中華典籍文化的推廣與創新 傳統的典籍推廣一直采用拓展古典文字符號、理解文字含義的方式,以培養受眾的抽象領悟能力與嚴肅精神,這種局限于研究、考據學者圈子的文化推廣方式顯然不適合現代人們的文化觀念與理解能力;ヂ摼W背景下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中華典籍文化推廣提供了新的渠道與載體,也逐漸改變了人們對古典文獻“佶屈聱牙、晦澀難懂”的觀念,加快了中華典籍文化的推廣與傳播。 建立典籍翻譯機制 翻譯在文化傳播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正確理解中華典籍詞義,挖掘其所蘊含的價值理念,并將其轉化成社會公眾都能讀懂的通俗語言,是推廣中華典籍文化的基礎。因此,建立完善的典籍翻譯機制非常關鍵。首先,注重專題文獻通俗化,在對古典文獻進行翻譯時,采用白話式的翻譯方式,使這些晦澀難懂的文言文轉為通俗語言,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加快古典文獻在現代社會的傳播。其次,發揮中華典籍文化助力新時代話語建構的作用,為古典文獻中的相關詞匯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挖掘其蘊含的話語資源。比如《詩經》中的“小康”概念,“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原義與“小休”“小息”“小愒”“小安”等對文,本義即稍稍能安居,意在規勸統治者不要荼毒百姓,使民眾休養生息。在此詞義基礎上賦予其民本特質,作為支持現代話語建構的理論基礎,傳統“小康”理念被現代時代語境激活,能夠再次發揮理論色彩,轉化為全民意志,從而實現在新社會的有效傳播。最后,推動中華典籍外譯。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加深,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往也更加深入,中華典籍也被更多外國友人認可;谖幕瘡妵鴳鹇缘膶嵤,需建立中華典籍外譯機制,將中華優秀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縱深發展。中華典籍外譯應以歸化為主,注重傳達思想性。為進一步加大中華典籍文化的傳播力度,中華典籍外譯的出版形式需多面化,從而擴大受眾范圍,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加強跨學科和跨國界合作 中華古典文獻主要用于傳播思想、服務社會,比如《四庫全書》《夢溪筆談》《天工開物》等中華古典文獻涵蓋了文、史、哲、理、工、農、醫等眾多學科。英國科學史學家李約瑟評價《夢溪筆談》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幾乎所有學科都是在中華古典文獻的基礎上形成的,推進古籍學科專業建設,構建具有時代特征的學術體系,是推動中華古籍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建設形成古籍學科理論體系,按照我國相關政策文件的任務安排與精神指引,推進古籍學科專業布局,在深挖古籍學科內容的基礎上強化現代課程體系建設,同時加強古籍文獻的編輯出版與數字化,發揮古籍文獻在現代學科課程體系中的支持作用,實現古代學科專業知識理論與現代學科知識體系的緊密融合,從而有效推動中華典籍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的推廣應用。此外,中華典籍的“走出去”也是加快中華典籍文化推廣的重要路徑,是文化強國戰略下文化跨國界傳播的生動案例。中華典籍于16世紀末由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傳播出去,隨著典籍對外譯介活動的快速發展,中華典籍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升。通過打造國際化的譯介團隊,打破中華典籍跨文化傳播過程中面臨的困境,采取中外合作的翻譯模式,使中華典籍在核心理念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盡可能符合國外受眾的文化背景與理解習慣,達到中華典籍文化跨國界推廣的目的。 推進古籍學科專業建設 中國現代學科體系本質上就是中華古典文化中的經、史、子、集。中華典籍經歷了長久的發展,在眾多學者的努力下,最終形成了現代學科體系。從孔子“刪述”六經開始,眾多古代文人與歷史學家對古籍書目進行分類,并隨著時代的演變而不斷對其進行革新。以現代中醫學科體系建設為例,古人將醫籍單獨歸納到“方技略”中,隨著醫學典籍的不斷增多,醫方類二級類目數量的持續增加,鄭樵后續將醫籍單獨列為一大類,奠定了中醫在學科體系中的地位。由此可見,現代學科體系建設形成于古籍學科體系,并經過吸收外來、自主發展后,演變為當前的專業學科體系。因此,中華典籍文化的創新應關注古籍文獻在學科體系建設中的作用。一方面,推進古籍學科專業建設,包括現代教育課程體系、教材體系等,支持高校完善古籍保護、整理、開發與數字化轉化學科建設;另一方面,加強古籍學科的交叉融合,推動古籍學科與現代新型技術的融合,包括材料學、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設置古籍專業本科課程,推動現代學科課程的建設與改革,引導中華典籍文化的現代學科化創新。 總的來說,加強對古籍文獻的整理與開發,多途徑實現中華典籍文化的傳承、推廣與創新,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人類知識命脈延續的重點。我國的中華典籍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歷經眾多艱難,目的是保存民族文化精神標識,發揮中華典籍文化在現代精神文化體系建設中的價值與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基于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實際目標,未來關于中華典籍文化的傳承、推廣與創新,應更加注重中華典籍“走出去”,探索新型的優秀文化典籍譯介與傳播模式,使社會公眾自覺承擔起傳承文化命脈的歷史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