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非遺在融媒體時代煥發新光彩时间:2023-08-14 融媒體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途徑越來越多樣,如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在各類媒體平臺深度融合的今天,可以通過以下策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一是革新傳播理念,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二是創新傳播內容,增強民眾對非遺的傳承意識;三是創新傳播媒介,豐富非遺傳播渠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接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新的途徑,因此我國相關部門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靈活應用各種媒體平臺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革新傳播理念、豐富傳播途徑的基礎上,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融媒體時代下的新傳播途徑 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從傳播內容、宣傳方式等方面整合具有互補性的媒體,以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的新型媒體宣傳理念。5G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一系列新興信息技術的日臻成熟及廣泛應用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帶來了良好的機遇,為其傳播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途徑,比如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接下來,本文將對融媒體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新途徑進行論述,以期幫助人們更加直觀地認識融媒體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形式與特點。 微信公眾號 隨著微信用戶群體的不斷擴大,微信公眾號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高。在融媒體時代,微信公眾號成為一種應用比較廣泛的信息傳播渠道,其內容多以專題系列文章為主,既有科普知識類文章,也有育兒婚姻類文章,還有一些職場相關的文章,這些文章內容主要聚焦社會熱點話題,以圖文結合的形式闡述事實、剖析案例,并在此基礎上發表觀點,給人們帶來一定的啟發。目前,通過微信公眾號記錄和傳播非遺的內容較少,發展空間較大。鑒于此,在未來推廣和傳播非遺時,我們要善于運用微信公眾號,并及時認證官方微信公眾號,通過標題創建線上社區,對受眾進行合理分級,以精心創作的文章為抓手吸引更多受眾,并積極鼓勵受眾在閱讀文章后發表評論,形成良好互動,便于官方賬號運營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改版,優化微信公眾號運營模式,從而讓更多人認識、了解并愛上非遺。 短視頻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短視頻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這更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非遺保護工作人員可以將各種非遺元素進行組合,并以短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以便人們更加直觀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短視頻長度一般不超過15分鐘,利用手機等便捷工具拍攝與傳播,可以直觀、立體、鮮活、個性化地展示非遺,而且受眾在觀看短視頻的同時還可以進行點贊、評論與轉發。以抖音短視頻為例,在眾多致力于傳承非遺的短視頻賬號中,“非遺大宇”是一個比較成功的賬號,其粉絲數超98萬,簡介是“弘揚傳統文化,非遺傳承”,在其置頂的短視頻中有一個“非遺技藝——獨竹漂”的短視頻,點贊量、評論量以及轉發量都很高,特別是點贊量,接近154萬,通過對貴州非遺傳承人楊柳練習場面的描述來展示此項技藝的難度,若想嫻熟精準地掌握“獨竹漂”,不僅要持之以恒地進行訓練,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悟性,能夠在訓練中參透“獨竹漂”的技藝要領與技巧,否則進行再多的訓練也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短視頻的流行為非遺的傳播提供了重要渠道,拉近了人們與非遺之間的距離,但是由于缺乏文化部門的引導與支持,缺乏官方渠道的宣傳,且大多數短視頻創作內容同質化嚴重,導致非遺短視頻的播放效果不盡如人意,只有少數短視頻能夠引起人們的關注,成為爆款的非遺短視頻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非遺傳承人與相關文化部門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應積極探討如何創作出與民眾審美需求、精神文化需求相適應的非遺短視頻,充分發揮短視頻在非遺傳播方面的作用與價值。 網絡直播 如今,網絡直播成為一種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受眾在直播間與主播進行互動,既滿足了其臨場感需求,也有利于實現信息的廣泛傳播。網絡直播在文化傳播方面表現出獨特優勢,其最大的特點是功能豐富、包容性強,涵蓋了文化傳播、休閑娛樂、商品營銷等多項功能,明星、網紅、企業家相繼進入直播帶貨行業,受眾人群規模龐大。要想更好地倡導人們關注非遺,并實現非遺的廣泛傳播,應優化非遺傳播內容,更多地考慮非遺傳播的形式、渠道、入口、受眾,甚至是變現的能力,激活非遺發展動能,形成全民參與非遺傳播與發展的良好局面。換言之,若想在新時代讓非遺煥發新光彩,并實現代際傳承,應與營銷互為鏈接,實現宣傳、制作、銷售的良性循環,而網絡直播則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平臺。目前,我國很多民俗藝術、技藝舞蹈等非遺在直播平臺的宣傳中面臨著傳播度低、關注不高、營銷鏈不完善等問題,導致傳統技藝難以被人們所熟知和認同,甚至瀕臨失傳。未來,在以直播平臺為媒介保護與傳承非遺的過程中,非遺傳承人要積極探索直播方式,豐富直播內容,增強直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讓更多人直觀地了解非遺,深刻感受其獨特的魅力,從而促進營銷工作的開展,實現非遺廣泛化、持續化傳播。 融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策略 革新傳播理念,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一直以來,部分地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重視,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如重藏輕用等。目前,很多人雖然通過參觀博物館開始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非遺的內容,但是由于參觀時間較短,難以深入了解非遺的內涵與精神實質,更難以領悟到非遺的魅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非遺的傳播。深入挖掘非遺項目內涵、講好非遺背后故事、傳承非遺項目基因,有利于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非遺,但是單一的保護方式不利于非遺走進現實、走進民眾,受眾過于狹窄,導致其難以實現廣泛傳播和代際傳承。 經過千余年的發展,非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發生了改變。當前部分非遺明顯缺乏“活力”,僅單純依靠傳承人自覺傳承會導致非遺陷入失傳困境。因此,要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的培育和激勵,加大對各地傳承人的培養力度,鼓勵他們將非遺融入生產生活中,將非遺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以促進非遺在實際應用中的傳播。此外,通過生產性保護,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讓傳統工藝等非遺走進當代社會、走進大眾,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把非遺的保護和生產化、商品化聯系在一起,能夠為非遺保護和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 在探尋保護與傳承非遺路徑的過程中,應轉變重藏輕用的理念,鼓勵非遺傳承人尋找非遺與日常生產生活的融合點,豐富非遺的內涵與表達形式,讓更多人認識與了解非遺,進而促進非遺實現廣泛傳播。 創新傳播內容,增強民眾對非遺的傳承意識 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在保護和傳承非遺的過程中,應在突出非遺的“非物質屬性”的同時,突破物質形態的藩籬和局限,創新非遺展示、解說、演藝、體驗等場景和非遺+景區、度假區、鄉村旅游、研學旅游等融合發展的方式,“原汁原味”地表達非遺的內涵。 在保護與傳承非遺的過程中,如果只注重技藝、知識層面的內容,而忽略了其厚重的內涵,便很難引起民眾的關注,不利于非遺的廣泛傳播。因此,在新時代,應以時代發展為基準,創新非遺的傳播內容,增強民眾的心理認同和情感認同。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能夠獲得較高的收視率,是因為該紀錄片畫面精美,視聽效果出眾,而且極具特色的美食蘊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寄托,容易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因此,在傳播非遺的過程中,要注重挖掘和展示文化中蘊含的“情”與“美”,使其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從而增強民眾對非遺的心理認同,引導他們自覺肩負起保護與傳承非遺的重任。 創新傳播媒介,豐富非遺傳播渠道 在融媒體時代,非遺的傳播與發展必須要立足于實踐,順應時代趨勢,靈活運用各種傳播媒介保護和傳承非遺,在創新傳播媒介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非遺傳播渠道,形成多渠道廣泛傳播非遺、全民走進非遺的良好局面。 首先,借助短視頻平臺,實現非遺的廣泛傳播。如今,短視頻平臺憑借視聽融合、交互性強等優勢受到廣大民眾的青睞。以“淄博琉璃”為例,隨著“淄博燒烤”在全國的大火,淄博本地很多商家或者廠家通過短視頻的形式向人們展示和推廣“淄博琉璃”,如琉璃文化、琉璃材料、琉璃的制作工藝等,很多人開始關注并了解琉璃文化。通過短視頻可以了解到,琉璃并不是玻璃制品,它是在1000多度的高溫下燒制而成的工藝品,既體現了我國古人高超的工藝技術水平,也彰顯了中華文化的魅力。隨著短視頻宣傳范圍的不斷擴大,很多人前往淄博品嘗燒烤的同時,也會購買當地的琉璃工藝品,帶動了當地琉璃生產、銷售產業的發展,對傳播和發展“淄博琉璃”非遺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借助社交媒體,實現交互傳播。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普及,以微信、QQ、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不僅成為人們接收信息、互動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成為保護和傳承非遺的重要渠道,F代社交媒體最突出的特點是受眾數量龐大、互動便捷高效,加強對社交媒體的專業化運營,有針對性地發起話題,可以引發民眾熱議,有助于實現非遺的廣泛傳播,讓更多人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增強人們傳承和發展非遺的使命感。 最后,依托主流媒體,助力非遺傳播。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因此通過主流媒體發布的信息更容易得到人們的關注與信任,故而在推進非遺傳播的過程中,應加強對主流媒體的利用,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傳播優勢,促進非遺實現廣泛傳播。以主流媒體為依托,展示和推廣非遺,促進廣大民眾近距離地了解非遺,讓民眾在專業的講解中和靈動的畫面中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增強民眾對非遺的認同感。 《國家寶藏》節目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該節目在不同國寶的前世今生中汲取靈感,用不同藝術形式演繹國寶的故事,啟用“AI+VR裸眼3D”拍攝技術,突破傳統舞臺空間呈現形態,帶給觀眾煥然一新的視覺體驗。與此同時,該節目致力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每件國寶中提煉精神內涵,增進觀眾對歷朝歷代國寶珍品的了解,有利于增強民眾民族自豪感,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非遺。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時代,應拓寬渠道,充分運用新媒體平臺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視聽融合、圖文并茂等多種方式向人們展示非遺,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切實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和傳承活力,使其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上一篇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下一篇晉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