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文化為群眾文化建設增光添彩时间:2023-08-15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淀形成了具有廣泛群眾基礎和較高應用價值的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建設中融入民俗文化,能夠讓民俗文化更貼近群眾的日常生活,使民俗文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群眾文化建設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文精神的滲透。而在社會文化不斷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的當今時代,為實現群眾文化的創新發展,在群眾文化建設中融入民俗文化尤為必要。對此,現從新時期開展群眾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入手,闡述群眾文化建設與民俗文化的聯系,進而結合群眾文化建設中應用民俗文化面臨的主要困境,提出群眾文化建設中民俗文化的應用路徑,以供參考。 民俗文化是在我國社會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蘊含著十分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體現,因此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同。群眾作為傳承和弘揚文化的重要力量,在推動國家發展進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方面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群眾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務,必須要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切實發揮民俗文化的價值,豐富群眾文化內容,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與此同時,隨著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加強群眾文化建設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基于此,本文對依托民俗文化為群眾文化建設增光添彩進行研究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時期開展群眾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除了與科技水平提高、國民經濟增長密切關聯外,還與人民群眾整體思想素質的提升息息相關。人民群眾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主體,在社會主義思想教育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對豐富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想底蘊大有裨益。開展群眾文化建設可以增強群眾互幫互助的集體意識,培育群眾的集體榮譽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群眾文化建設與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相契合,不僅可以讓公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極大的豐富,還可以營造和諧健康的社會氛圍,推動群眾積極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群眾文化建設旨在為群眾謀福祉,讓群眾領略民俗文化的魅力,進而提高群眾對民俗文化的認知度與認同度。在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群眾可以從民俗文化中汲取養分,自覺肩負起傳承、弘揚民俗文化的重要使命,切實助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群眾文化建設應當立足于實際,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土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應當致力于傳承與弘揚民俗文化,不僅要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還要依托群眾文化建設積極弘揚民俗文化。將民俗文化滲透進群眾文化建設中,不僅可以賦予群眾文化活動以更深厚的文化內涵,還可以提升群眾文化活動的吸引力,進而推動群眾積極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逐步提升群眾的文化涵養。同時,民俗文化還能夠豐富和完善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為推進我國文化強國建設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綜上,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相關部門除了要重視發展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外,還應當有意識地提高國民素質,究其原因在于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國民素質提升有著相互作用、相互統一的關系。推進群眾文化建設,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發揮群眾文化團結、凝聚群眾的功能,能夠不斷增強群眾的團結協作意識及共情意識,培育群眾的集體榮譽感,使國民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從而助力社會經濟發展。 群眾文化建設與民俗文化的關聯 群眾文化與民俗文化的關聯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民俗文化可以豐富群眾文化建設的內容。新時期,社會大眾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對此,人們提出了越來越多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因此,推進高質量的群眾文化建設刻不容緩。民俗文化中蘊含著豐富多樣的群眾文化資源,諸如各種文旅項目、表演活動等,尤其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表演活動,頗具表現力和吸引力。各種文化活動能夠極大地豐富群眾文化建設的內容,進而更好地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除此之外,一些民俗活動本身就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對人們具有天然的吸引力,由此可進一步充實群眾文化建設的內容。 二是群眾文化建設可助力民俗文化的弘揚。民俗文化與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密不可分,是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一種藝術形式,將民俗文化融入群眾文化建設中,可以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比如,在群眾文化建設中,可以組織開展各式各樣與民俗文化相關的群眾文化活動,并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以圖文、短視頻等形式對活動進行傳播,在讓更多群眾認識了解民俗群眾文化活動的同時,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其中。在此基礎上,各式各樣的民俗群眾文化活動還有助于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進一步助力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三是群眾文化建設可以助力民俗文化的系統化建設。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區域性特征,受此影響,民俗文化通常很難實現跨區域傳播。將民俗文化應用于群眾文化建設中,可以使民俗文化傳播打破地域的限制,擺脫群眾認同的束縛,激發人們對其他區域民俗文化的興趣。另外,不同區域的人們接觸其他地區的民俗文化時通常會產生強烈的獵奇心理,這為民俗文化贏得人們的關注創造了良好條件。比如,東北地區的二人轉民俗文化之所以能夠在全國各地區有效推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地方構建了基層文化服務體系,使更多人領略到了二人轉民俗文化的魅力,進一步推動了這一民俗文化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 四是民俗文化可以提升群眾文化的親和力。民俗文化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由此決定了民俗文化與群眾生產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群眾文化同樣以群眾為服務對象,倘若將民俗文化固有的親和力滲透進群眾文化建設中,勢必可以更好地推動人們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比如,相關部門可以推動民俗表演團隊進社區、進鄉村,依托民俗文化的親和力,調動更多群眾參與其中,消除人們對群眾文化活動“高大上”的認知偏差。 群眾文化建設中應用民俗文化面臨的主要困境 群眾文化建設形式較為單一 在經濟發展水平、資源投入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的群眾文化建設一直較為滯后,文化建設形式單一,系統性不足。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各界逐漸認識到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繼而不斷加大對群眾文化建設的革新力度。但在當前的群眾文化建設實踐中,群眾文化建設形式仍較為單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地區對群眾文化建設的認識仍不夠深入,在資金、資源投入有限的條件下,群眾文化活動無法順利開展,導致長期以來群眾文化建設成效一直不盡如人意。特別是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應用方式較為傳統,難以有效吸引年輕一代受眾,所以必須要加大民俗文化的宣傳力度,在群眾文化建設中滲透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元素,進而切實推進群眾文化建設的創新發展。 群眾文化建設影響力有限 現如今,大多數群眾文化活動仍局限于通過藝術中心、文化館等部門開展,使得群眾文化建設路徑十分狹窄,難以形成廣泛的影響力,無法對大多數群眾起到帶動作用。特別是對于部分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來說,群眾文化建設往往會受到各種外部因素的制約,使得群眾文化難以實現對地方群眾的有效滲透,也使得民俗文化與群眾文化難以實現有效融合。除此之外,群眾文化建設表現出一定的碎片化特征,進一步使得群眾文化建設的影響力大打折扣。特別是一些地區的群眾文化建設停滯不前,沒有對民俗文化的價值、作用進行充分呈現,使得新時期群眾文化建設效果不盡如人意。 民俗文化融入群眾文化建設時受到新媒體的沖擊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得到廣泛應用,人們通過手機即可接收來自新媒體平臺的各種信息。特別是近年來短視頻大行其道,讓民俗文化本就狹小的生存空間進一步受到壓縮,進而導致越來越多的民俗文化逐漸消失在公眾的視野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當今社會不斷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面對短視頻平臺上的各種新興文化形式,人們對民俗文化的興趣不斷減少。隨著近年來各地對民俗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逐步重視,民俗文化得以滲透進城市文化建設和城市文化品牌建設中,使一些民俗文化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中。而在一些偏遠地區,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仍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群眾文化建設中民俗文化的應用路徑 加大場地建設及資金投入力度 為實現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有效應用,首先,應加大對相關活動場地的建設力度,并為其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在基礎設施建設環節,除了要加大對諸如文化館、藝術中心、表演場地等場地的建設力度,還應當加大對閱覽室、活動室等的建設力度,以及配備相應的器材設施,為群眾參與民俗文化活動提供便利。其次,為提升民俗文化活動開展效果,相關部門應劃撥專項資金,并鼓勵企業進行投資,進一步助力基于民俗文化的群眾文化建設的有序開展,并建立良性的市場化運作模式。除此之外,還應當不斷拓寬群眾文化建設資金籌措渠道,比如有償使用社會資金、接受社會捐贈、持股投入等。要依托該部分資金健全群眾文化建設體系,加強對民俗文化的宣傳,推動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相關部門還可以出臺相關的優惠扶持政策,為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應用提供更多便利,使民俗文化的作用、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 為充分凸顯地方特色,群眾文化建設中民俗文化的應用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實現群眾文化建設與地方民俗文化的有機融合。如此不僅可以激發群眾的情感共鳴,還可以更好地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除此之外,在群眾文化建設中融入地方民俗文化時,還應當有意識地提升其創新性和趣味性,以此保障群眾文化活動能夠有效吸引群眾。比如,我國西北地區基于獨特的地理方位,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傳統戲曲文化秦腔便是其代表之一。秦腔在當地有著十分廣泛的群眾基礎,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秦腔廟會是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典型應用,人們可以在秦腔表演中充分領略秦腔的藝術魅力,并可以通過戲曲演唱、社火演出等方式,使民俗文化得到傳承與弘揚,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構建線上與線下交互的應用模式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群眾文化活動形式不斷豐富,基于此,可以依托各式各樣的活動,為群眾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氛圍。所以,對于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應用,可以構建線上交互的應用模式,加強交流互動、宣傳推廣,保障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應用成效。比如,在開展相關民俗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向人們進行宣傳,提高人們對民俗文化活動的認知水平,并為人們進行網上訂票、報名參加民俗文化活動等提供便利。另外,還可以依托“線上直播+線下活動”的模式,開展各式各樣的群眾民俗文化活動,如某地舉辦的“非遺文化展覽會”,不僅進行了線上直播,還開展了線下非遺項目體驗、非遺文創產品銷售等活動,這一方面提升了人們對非遺的認識水平,另一方面還創造了良好的綜合效益。 推進民俗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融合 除了將民俗文化融入群眾文化建設中外,還應推進民俗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群體對民俗文化的認知度,讓學生肩負起傳承與弘揚民俗文化的重要使命,推動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長期以來,由于年輕一代缺乏對民俗文化的有效認識,大量優秀民俗文化不斷流失。在各級學校加大對民俗文化的宣傳推廣力度,可以為群眾文化建設奠定有力基礎。比如,各地文化館、博物館等機構可以加大與地方學校的合作力度,協同組織開展民俗文化活動。在此過程中,文化館、博物館可以為學校提供各式各樣的民俗文化資源,并適時進校宣傳地方優秀民俗文化。與此同時,學校應當引導教師積極開展民俗文化進課堂的教育活動,帶領廣大學生近距離接觸民俗文化,充分領略民俗文化的精神內涵,推動民俗文化的傳承,促進群眾文化建設的有序開展。 總而言之,將民俗文化融入群眾文化建設是新時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是一項有著較高人文價值的工作內容。群眾文化建設影響著一個地區文化事業的發展水平,新時期相關部門應不斷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將其與民俗文化進行有機融合,促進地方文化事業的發展,使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得到充分展現,進一步實現群眾文化建設與民俗文化傳承、弘揚的共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