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群眾文化藝術發展时间:2023-09-22 近些年,藝術工作者深度學習《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將樹立文化自信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奮斗前行的準則。促進全民藝術普及、加強公共文化建設、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新時代藝術工作者的崇高追求。促進群眾文化發展,既迎合當下主流的發展理念,也為藝術類高校畢業生就業規劃提供了更多選擇空間。 在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民的支持。 中國傳統音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傳承與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是藝術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使命和責任。 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學習者與傳播者,筆者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從事一線的群眾文藝宣教工作,發現這是一項十分有價值的實踐活動。筆者通過參與群眾藝術教學演出活動,發現群眾文化與傳統音樂具有緊密聯系,以及傳統音樂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遂成文。 傳統音樂與群眾文化的聯系 新時代重在把握動態平衡,“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發展理念適用于當下的每個行業,文化藝術產業發展也不例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藝術教育是豐富精神、充實靈魂的有效手段。文化館除了開設古箏課以外,同時還能開設舞蹈課、形體課、合唱團等一系列的公益文化藝術類課程,吸引更多的社區居民。實踐表明,群眾對藝術的追求超出了想象,說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經從物質層面上升到了精神層面。 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引入傳統音樂元素,打破了專業藝術群體與基層群眾之間的壁壘,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學習藝術的機會,讓人民群眾更好地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這對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各類演出與比賽給人民群眾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滿足了群眾的審美需求。同時,通過各種方式普及藝術專業知識,可以讓群眾更加深入地了解藝術的內涵和價值,讓他們更好地感受藝術的魅力,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 此外,高校藝術類畢業生投身群眾文化的知識普及與宣講工作,一方面可以解決其就業問題,另一方面能夠為基層群眾提供高質量、專業的藝術教育。高校藝術類畢業生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服務社會,契合當下社會的發展理念,為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傳統音樂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滲透 傳統音樂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人文形態 筆者在文化館開展的古箏課堂上進行了一些觀察實驗,主要觀察對象為學員,觀察內容為學員的意識表達、對傳統音樂的反應與狀態以及學習傳統音樂對學員的影響。 文化館古箏課堂上的學員來自不同地區,將他們對傳統音樂的反應與狀態作為實驗結果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在學習傳統音樂的過程中,不同學員對音樂知識的轉化也不同,極大地區別于高校藝術專業的學生。作為成年人,他們更容易接受傳統音樂。例如,筆者在教授由歌曲《我的祖國》改編的古箏曲時,學員們衍生出的討論主題分別為著名晉劇演員、歌唱家郭蘭英女士、家族中參加過朝鮮戰爭的成員故事等。 這一觀察結果證明了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筆者只是向學員普及了傳統音樂知識與演奏技術,而學員的反饋則大大超出了傳統音樂的范圍。這不僅可以更好地傳承傳統音樂,還有利于增強學員的信念感。與以往單向輸出的教育普及模式相比,將傳統音樂融入群眾文化活動這一模式真正做到了以群眾為主體,讓他們以主人公的形式深入體驗傳統音樂。筆者從事音樂教學多年,與過去相比,文化館群眾學員對傳承和弘揚傳統音樂的認識更加深刻。 在結束基礎教育教學進入演出節目排練階段時,筆者讓學員自主選擇演出曲目。經過討論、交換意見,學員更傾向于民歌小調與傳統曲牌音樂,而不是現代改編歌曲與流行曲。在基礎教學活動中,如果涉及音樂理論知識與傳統音樂概論,學員表示希望可以開展一次傳統音樂理論知識的講座。顯而易見,古箏演奏激發了他們對傳統音樂的興趣。 筆者在向學員普及傳統音樂知識后,隨機采訪了幾名學員,詢問他們對傳統音樂的印象。多數學員普遍認為我國傳統樂器代表了高貴與優雅,并認為自己有機會學習傳統音樂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還有部分學員表示在了解了傳統音樂知識后才發現自己的學習遠遠不夠,希望能夠繼續探索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 綜上,學員對傳統音樂的興趣可以很好地幫助他們度過從零基礎到圓滿表演這一過程,加深了他們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認識和了解。此外,多數學員希望能夠繼續加強對傳統音樂的學習,表示會在生活中向他人進行普及和宣傳。這就達到了開設公益課堂的目的,即讓群眾通過學習,從傳統音樂的“觀眾”轉變為傳統音樂的“承擔者”“繼承者”和“傳播者”。 傳統音樂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易變 文化館開展的古箏課堂的考核形式主要是演出!八蛻蛳锣l活動”“社區惠民演出”“慶祝建黨活動系列演出”與“八一慰問演出”等一系列的文藝演出活動體現了人民群眾在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中具有主體性。 在傳統媒體時代,基層群眾往往扮演的是觀眾的角色。但在新媒體時代,文藝活動的平臺與模式都發生了轉變,基層群眾成為活動的主角。在站上舞臺的那一刻,基層群眾就是全場的焦點,他們的幸福感與滿足感也在這一刻得到了滿足。 在明確群眾在文藝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后,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尤為重要。文化館在將群眾作為主體的前提下,應立足于實際,充分考慮構建主體價值體系。 文化館應圍繞群眾這一主題進行內容創新。參加文化館藝術培訓班的學員基本都有自己的主業,有固定的工作或穩定的家庭,與處在求學階段的學生截然不同。在放大群眾文化活動的娛樂性后,還需要根據學員的特點與興趣,對教學內容作出創新。這考驗的是任課教師的專業能力,教師應在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提高課堂的趣味性。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將各個時代耳熟能詳的歌曲改編成樂曲進行演奏,并加入了新的表演形式,獲得了學員的一致好評。作為教師,筆者不忘初心,在教學過程中達到了服務群眾,提升文化藝術修養,豐富精神生活的目的。 要想更好地宣傳與普及群眾文化活動,必須增強相關人員的服務意識,讓群眾收獲滿滿幸福感,從而更好地傳承傳統音樂。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相關人員投身于群眾文化活動,就是要服務群眾,更好地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今,傳統音樂實現了數字化傳播,傳統音樂工作者應該發揮自身所長,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結構,如將傳統音樂與當下最熱的“三農”問題相結合,更好地發展當地傳統文化,借助數字化手段與新媒體平臺等,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使地方文化與農業經濟發展形成聯動,實現跨產業結合。 推進群眾文化建設有助于文化產業的發展,豐富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傳統音樂工作者應當從實際出發,用藝術的方式響應黨的重大戰略決策,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 群眾文化對傳承與弘揚傳統音樂的影響 地方文化符號 在文化館工作期間,筆者有幸探訪到晉劇三弦藝人韓全鴻老師,這對筆者當時從事傳統文化學習具有非常大的啟發與幫助。韓老師一直從事晉劇曲牌的收集整理工作,筆者很榮幸得到了韓老師及其團隊編輯整理的晉劇曲牌樂譜(劉和仁作),其不僅涵蓋了如《開門鼓》《青天歌》《北得樂(落)》等耳熟能詳的牌子曲,而且部分段落還對樂隊演奏進行了詳細標注。這給民間音樂元素與現代室內樂/器樂演奏與協奏的本土化創作提供了有益借鑒,同時也對地方音樂的保護與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山西文化資源豐富,筆者所服務的文化館所在的轄區內就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通過文化館公益課堂的宣傳,可以提高廣大群眾對傳承傳統音樂的重視程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傳統音樂,從而推動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 在城鎮與鄉村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為基層群眾提供傳統藝術的普及與教育,有利于培養群眾的主人翁意識。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傳統文化,筆者的工作就是不斷地尋找與整理相關資料。 文化館開展的公益課堂具有反向輸出作用,可以讓學員們“反客為主”,即通過相關技術指導,讓學員主動承擔起宣傳家鄉文化的工作。文化館中的學員大多是山西本地人,他們表示在演奏《人說山西好風光》《桃花紅,杏花白》時會產生一種“當家作主,開門迎客”的感覺。 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 傳統音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因此,如何更好地傳承與創新傳統音樂是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如果只注重保留藝術作品,而忽略了藝術作品蘊含的故事內涵,則不利于更好地保存藝術作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 傳統音樂能夠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傳承與發展傳統音樂可以有效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強群眾的民族認同感。在推動傳統音樂的發展過程中,要將傳統音樂與群眾文化活動有效結合,立足于群眾生活,不斷優化完善傳承傳統音樂體系,培養出更多的傳統音樂傳承人,從而更好地傳承與弘揚傳統音樂。 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是廣大人民群眾學習文化、欣賞藝術的重要方式,承載了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尊重和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與首創精神,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