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語境豐富農村題材劇表達时间:2023-10-16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在此政策語境下,一批反映農村振興改革故事的電視劇脫穎而出,F歸納相關作品文本的創作邏輯和表達特征,分析當下農村題材劇在敘事結構、人物塑造和傳播策略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結合當下鄉村振興的現實樣本和實踐路徑,對該類題材劇在題材拓展、敘事創新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隨著新時代“三農”工作重心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時代命題的有效銜接也賦予了電視劇創作推陳出新的動力。農村題材劇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文化觀察窗口之一,近年來,相繼涌現出《黃土高天》《三泉溪暖》等一批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優秀農村題材劇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描摹了新時代鄉村振興、涅槃重生般的改革贊歌,還以飽滿、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新時代鄉村干部群眾的新風貌,記錄、分享了我國農村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而在當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農村題材劇的創作要緊扣時代命題,總結現階段作品創作的敘事經驗和不足,以更廣闊的視角、更多元的題材做好對新時代全面推動農村建設發展歷程的敘事表達,共同助力鄉村建設。這也是當下影視創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當下鄉村振興題材劇的表達新特征 一是對敘事主體農民群像和農村基層干部的新刻畫。首先,鄉村振興題材劇與以往的農村題材劇相比,區別在于敘事主體中的新農民群體與新農村基層干部兩類人物形象塑造有了新變化。這些新變化首先體現在人物主體意識層面有了更積極的精神風貌。人的改變往往源自思想觀念的改變。在當下的鄉村振興劇中,當農民群體經過扶貧政策宣教和農村先進榜樣等激勵與刺激后,其主觀意識逐漸覺醒,而“只有自我意識的覺醒才能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當農民的主體意識覺醒和明晰后,就充分認識到自己就是世界的主人,積極主動地謀求幸福生活”,他們會從原來“坐等靠幫扶”轉變為主動尋找新生活的出路。就像《江山如此多嬌》中的村民麻長順一樣,他原本是村里嗜酒如命的懶漢,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下轉變為養蜂達人。同時,帶著鄉村產業振興任務下鄉的新鄉村基層干部由于習慣了城市生活,初到鄉村時與當地“熟人社會”的人情世故、禮治秩序存在隔膜甚至被誤解、排擠,經過一次次磨合與考驗,不斷與村民溝通和交流,實現了人物的成長蛻變。其次,新變化體現在更加青春化的人物設定和表演敘事上。目前,鄉村振興劇中不論是“第一書記”、駐村代表還是返鄉創業的“新農人”,他們大多是具有新思想、新觀念、能創造新生活的年輕一代,劇中青年演員的生動表演以及青春化的敘事語態等與以往嚴謹、刻板的農村劇相比更加貼近年輕觀眾。 二是敘事背景城市文明與傳統村落的新融合。經濟學者劉守英認為,中國已經從以農為本、以土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鄉土中國”,進入鄉土變故土、告別過密化農業、鄉村變故鄉、城鄉互動的“城鄉中國”階段。在這個新階段,農民“進城打工”和“返鄉創業”之間的雙向流動加速了“鄉村”和“城市”的有機融合,這些都賦予了當下農村題材劇更新穎的敘事背景。近幾年播出的鄉村振興題材劇有意打破過往對“鄉村”和“都市”的二元對立設置,在劇情構建上將城鄉交往置于平等的關系。比如,《三泉溪暖》的原型地就在山東省濟南市近郊的章丘區三澗溪村,劇集呈現出的是城鄉互動發展后一幅生態美、產業新、鄉村富的錦繡畫卷。同時,互聯網數字經濟也賦予了鄉村建設更多機遇,直播電商等經濟新業態彌合了城鄉社會面貌差異,于是在《八月桂花開》中,“網紅”縣長跳著采茶舞、直播帶貨賣當地茶葉等類似情節也出現在當下鄉村題材影視敘事中。 三是敘事主題“鄉土堅守”與“鄉村創新”的新辯證。一方面,新時代農村題材電視劇依舊凸顯對“堅守”主題的思辨,扎根鄉土的情感肌理屬于以宗族為單位的集體記憶,劇中老一派農村人物形象代表著對故土的思念、對傳統風俗的堅守,這些根深蒂固的“鄉土堅守”體現了在現代化進程下農村轉型中矛盾理念的沖突。比如,《江山如此多嬌》中山洪來臨前村民不聽勸阻仍要舉行傳統斗牛比賽,龍書記趕來勸阻,但是村中德高望重的惹阿公因為思想守舊非要將壽棺抬下山,最終導致龍書記不幸殉職。近期的農村題材劇也開始“正視特定歷史時期內農民精神世界的貧瘠性和復雜性”,在深化文本主題批判性同時,“也賦予了農村改革影像以雋永的人文關懷意識”。另一方面,新時代鄉村振興劇開始積極思考“地緣傳統”和“變革創新”的辯證轉化,比如《去有風的地方》讓觀眾見識到了“云苗村”木雕、扎染、刺繡等傳統工藝的美。 當下鄉村振興題材劇存在的不足 當前,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主旋律題材的創作熱度高漲,但是應該避免出現故事套路化、人物臉譜化、傳播單一性等問題。 敘事表達和情節處理過于簡單 農村題材劇要堅持現實主義底色與浪漫主義表達的有機統一,在劇情設置和人物塑造等環節需要與當下農村發展現實問題相呼應,在創作上“貼合鄉村實際、貼合百姓生活、貼合大眾認知”,因為“只有帶有鄉土味的劇作才能真正打動觀眾”。而當下部分鄉村振興題材的影視劇缺少細節刻畫,存在主題概念先行、敘事情節雷同、矛盾沖突反轉過快等問題。比如,一些劇常常設置集智慧和堅毅于一身的農村帶頭人與“胡攪蠻纏”的懶漢村民二元對立的故事情節;為了刻畫干部一心撲在扶貧鄉村事業上的辛勞就設置一些無法和家人團圓等套路化故事橋段。而在宣傳鄉村振興戰略的故事情節設置上,稍顯生硬,缺乏與現實的有機融合,往往是借助鄉村干部之口進行大段宣讀;對鄉村產業振興的思考不夠深入,沒有充分表現出因地制宜的農村經濟發展特點。另外,對農村產業振興過程的描述不夠真實,劇中企業遇到危機解決得過于順利,沒有一波三折,“虎頭蛇尾”的情節編排讓觀眾看后不免感嘆“鄉村振興過于簡單”。 營銷效果傳統、單一,新媒體傳播缺席 當下,農村題材劇的傳播渠道基本上以央視、上星衛視等主流媒體平臺為主,作品宣傳手段仍然停留在傳統媒體的評價以及觀眾的自發評論上。傳播策略較為保守,對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研究不足,造成了在新媒體陣地傳播上的失語與缺席。根據德塔文數據統計,近年來上線的鄉村振興劇多數未開通微博、抖音等新媒體賬號,其中個別僅開通了微博賬號。比如,電視劇《黃土高天》在官方微博中發布微博300余條、海報69張、劇照77張,該劇未開通抖音賬號;電視劇《八月桂花開》未開通微博、抖音官方賬號;電視劇《山河錦繡》未開通微博、抖音官方賬號?傊,在媒體融合日益加速、新媒體平臺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作為反映農村生活的鄉村振興題材電視劇,理應充分借助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在廣大農村下沉市場的宣發優勢,讓優秀作品口碑“出圈”,這也是當前農村題材劇在傳播策略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下鄉村振興題材劇的提升策略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關鍵是要落實好“五個振興”,即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鄉村組織振興。對于文藝創作而言,“五個振興”的改革突破點也是創作故事與人物的根源!肮沤裰型,文藝無不遵循這樣一條規律: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痹跀⑹绿嵘暮诵囊x中,當下鄉村振興題材劇更應該遵循文藝創作規律,在現實主義精神的指引下,立足于農村發展的改革實踐,把更多筆墨注入脫貧過程中農民的變化上,從而找到創作的“題眼”所在。 聚焦經濟轉型,拓展鄉村多元敘事題材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產業振興是農村題材劇故事的脈絡主線。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其發展關鍵就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鼓勵構建新型農業產業體系,加快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等。一方面,新舊經濟業態的融合碰撞、轉型發展中遭遇的困難、收獲的幸福成果都將在現實主義視域下為鄉村振興劇提供豐富的創作素材。比如,《三泉溪暖》是根據真實村莊、真實人物改編的,三泉村的原型三澗溪村是中國廣袤鄉村的縮影,高云溪的原型高淑貞是中國廣大基層干部的代表,劇中展現了三泉村由“窮”到“富”的治理變遷,這也是鄉村振興之路上無數個美麗鄉村建設的真實故事之一。另一方面,為了探索鄉村題材創作新空間,影視創作者要與時俱進,“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深入觀察“三農”工作的具體實踐,聚焦鄉村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圍繞糧食安全、科技興農、農村現代化治理等方面,探索鄉村振興題材的差異化表達。 聚焦人才生態環境,重塑鄉村多樣化的人物形象 人民是歷史的主體。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因此,當下鄉村振興劇的創作應當還是著力刻畫那些感知歷史潮流的涌動,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推動農村轉型發展的榜樣人物和典型代表。而影視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應該注意把握人物刻畫的兩個特點。第一,對農民主體的人物塑造要具有當下性、新穎性,因為對于農村題材劇而言,“在推進鄉村振興事業中挖掘和處理好農民的主體性問題,不僅是政治、經濟的要求,而且是文藝創作需要直接面對的美學課題”。當代農民不再是以傳統種田放牧為生、世居鄉村為主的“在鄉人”,而是具有市場新思維、生態新觀念的“新農人”,尤其是在現階段鄉村振興工作重心經過“美麗鄉村建設向美麗鄉村經營”的轉型跨越后,參與鄉村經營的人物身份、職業背景更加多元化。除了返鄉創業的大學生、職業農民、民宿經營者外,鄉村還出現了很多新型人才,如農村職業經理人、鄉村規劃師、鄉村工匠等,他們扎根于農村,在農村創業,獲得了成功。第二,劇中次要人物的塑造,尤其是不能忽略對“農民群眾”群像的描寫,因為正是默默無聞的他們與主角人物一起譜寫了鄉村振興的贊歌,一起完成了對劇情的推動和思想價值的詮釋,因此,次要人物絕非空洞抽象的工具符號,而是需要有血有肉的刻畫,展示出農民的真實生活。 聚焦鄉土人文,打造千村千面審美譜系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提到,“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班l土”一詞是賡續農耕文明的中華民族最顯性的文化特質之一,也是華夏兒女綿延千年仍不能忘卻的集體記憶。而鄉村題材劇之所以能使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主要在于劇集描繪了農村原生態的鄉土風貌,尤其是經歷了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后的新農村呈現出“天然去雕飾”般的大美風光,通過影像藝術再現帶給觀眾以別樣的審美體驗。在城市化背景下,身心疲憊的人們急于逃離高樓林立的城市,渴望尋找“詩意般的棲居之地”。因此對于大多數觀眾來說,“鄉村影像作品能夠為其提供與都市生活大異奇趣的敘事空間,重新激活了他們的鄉土家園意識,催生了觀眾與劇中人物形象間的共情、共鳴,令其在短暫的觀影時間內獲得純美的田園想象和烏托邦般的心靈寄托”。鄉村振興劇在敘事審美表達上,要重點把握鄉土元素與當下審美的有機結合,呈現不同地域文化與生態文明的獨特面貌,以豐富的影視視聽語言傳達、凸顯新時代中國鄉村個性化、差異化的審美譜系。比如,在《江山如此多嬌》中,湘西地區的碗米溪村煙雨朦朧、詩意盎然,打苗鼓、斗牛、鋼火燒龍等苗族獨特風俗讓人耳目一新。隔著熒屏,濃郁的民族文化、深切的人文質感撲面而來,更讓觀眾感受到了“中國的美麗鄉村不是千篇一律的美,而是個性特色的美,不是單一的、局部的、外在的美,而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綜上所述,從近幾年相關作品的表現來看,創作者堅持藝術性與現實性相結合,通過影像展現農村現代化進程的現實關照和人文關懷。而在鄉村振興政策語境的引領下,當下鄉村振興題材劇的創作日益繁榮并迎來新的機遇。據了解,目前《陌上又花開》《大金湖》等多部鄉村振興題材作品已殺青,還有《南茶北引賦》《踏遍青山人未老》等作品蓄勢待發?傊,“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緊跟時代步伐,從時代的脈搏中感悟藝術的脈動,把藝術創造向著億萬人民的偉大奮斗敞開,向著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敞開”。鄉村振興題材劇的創作發展要始終與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同頻共振,豐富文本題材,創新敘事表達,共同勾勒鄉村全面振興的宏偉畫卷。 |